習慣可以改變嗎?
威廉詹姆斯說: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馬斯洛也說:
心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人生跟著改變。
心和態度若改變,那好的習慣就有幫助和意義;若心和態度不改變,好的習慣變成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而沒有心和態度改變的內涵,那這新的習慣就變得沒有意義,或是說這新的習慣只是在被強迫的情況下去行,基本上是沒有為人帶來助益。但是,為何有些人願意去培養新的習慣呢?一般是因為心或態度想要有改變,或是希望所處的環境有改變,抑或關係到本身的健康等等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會促成新習慣的養成,並帶來性格或人生的助益。這就是所謂的生命的改變。換句話說,其實心、態度、習慣、性格、及人生是息息相關及彼此影響的。一個願意的心,就能改變所採取的態度,或是謙卑,還是積極,再來就是改變生活的方式,其實就是拋棄舊有的壞習慣,而栽培好的新習慣,以致願意的心所帶來的改變可以持續,並進而改變我們的性格和人生。
願意的心和態度
哥林多後書5:17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顆願意的心使人願意接受基督並生活在基督裏。在這樣的情況下,其態度也會是謙卑俯伏在上帝面前。若不如此,驕傲的態度是無法俯就在上帝面前,也不會承認自己的不配,當然也就不會謙卑領受上帝的救贖恩典。因此,願意的心並有謙卑的態度,就已經是改變的第一步。這樣的人可以說是被上帝重新創造了,有新的心和新的態度,願意以基督為首位,願意謙卑自己,也願意活出新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新造的人有怎樣的生活方式呢?保羅在哥林多後書5章指出有三方面的新生活方式:1. 討主喜悅(5:9)。2. 為主而活(5:15)。3. 傳福音:實踐使人與上帝和好的職分(5:18-19)。
改變習慣活出新樣式
那我們要如何活出這三方面的生活方式呢?改變習慣。由於我們舊我的生活方式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生活已成為我們的思考習慣、生活習慣或行為模式。可是,這樣的習慣卻與新造的人的習慣不同。新造的人的思考習慣、生活習慣或行為模式是以上帝或基督為中心的,所盼望的目標也是為了把福音廣傳。因此,若想活出保羅所說新造的人的三方面的新生活方式,就必須養成新的習慣來取代舊有的習慣,並且是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舊習慣。可是,我們一般會認為習慣很難改變。要改變舊有的習慣似乎不容易。不過,杜希格卻對改變習慣有不同的看法。
什麽是習慣--選擇產生的行為
杜希格在其著作《爲什麽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指出習慣是可以改變的,新習慣也是可以被養成的,以取代舊有的習慣。他引用威廉詹姆斯的話說:“我們這輩子所作所為均已定型,一切不過是習慣的總和。”[1] 換句話說,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既然我們的人生是習慣的總和,那我們就需要瞭解什麽是習慣。杜希格這樣定義習慣:“刻意或深思後而做了選擇,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再思考卻仍繼續,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為。” [2] 這就是習慣。這樣看來,我們每天下的決定看樣子好像是經過深思熟慮所下的決定,但其實不然,而是因為習慣。雖然每個單一習慣的重要性微乎其微,好像上館子吃什麽菜、多久運動一次、組織思緒的方式、工作程序等等,但是時日一久,這些習慣對我們的健康、工作效率、財務狀況、人生幸福都有極大的影響。人們每天的活動,有百分之四十是習慣使然,而非來自決定。[3] 既然習慣是我們之前的選擇,並且這樣的選擇在日復一日的循環下變成我們自然的一種反應,意思是習慣是我們選擇後所培養出來的產物。那表示我們也可以做另一種的選擇而培養出新的習慣,因為習慣是我們做選擇並循環重複的結果。簡單的說,有新的選擇,就有新的習慣產生。新的習慣在願意的心和謙卑的態度下就能啟動改變生命的力量。
習慣強而有力,但也脆弱易摧
若新的習慣能改變生命,那為何我們會常常陷入習慣是無法改變的迷思呢?杜希格就指出習慣雖然強而有力,但也脆弱易摧。雖然習慣會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出現,卻也能刻意培養。習慣也常未經同意便自行探出頭來,卻也能被拆卸、重新組裝。其實,習慣左右我們生活的程度遠超乎我們想像:我們的腦袋會緊攀著習慣不放,對其他(包括基本常識)視而不見。雖然如此,習慣也是脆弱易摧的。[4] 所以,杜希格指出我們需要明白習慣如何運作,習慣如何改變,習慣到底從何而來,新習慣如何養成,舊習慣如何戒掉。若能瞭解前因後果,就能隨心所欲,照自己選擇的方式,重新培養新的習慣與模式。雖然改變習慣不見得有速效,也不見得輕鬆容易。不過,改變習慣絕對可行,而今我們知道怎麼辦到。[5]
換句話說,習慣並非命定。人其實可以忽略、改變、替換習慣。習慣成形後,人腦便停止全心全意參與決策過程。除非一個人刻意“對抗”某個習慣,或意識到新習慣存在,否則該行為模式會自然而然啟動上路。不過,只要瞭解習慣的運作模式,並明白習慣迴路的架構,便能輕易掌握習慣。一旦將習慣拆解成零件,便能輕鬆擺佈、操控這些零件。雖然舊習慣絕不會全然消失,隨時等著被提示訊號與獎賞喚醒。不過,只要建立新的模式,使它淩駕在舊的行為之上,便能強迫惡習隱身在暗處。所以,要掌握習慣迴路,就是提示-慣性行為-獎賞。[6]
如何改變習慣
那什麽是習慣迴路的提示-慣性行為-獎賞?提示可以是任何東西,如視覺上的刺激、地點、時間、情緒、思緒、人的陪伴等等。獎賞則是成就感、稱讚、渴望被滿足等等。杜希格指出改變提示,慣性行為就會瓦解。[7] 慣性行為就是提示所啟動的行為並因此得到獎賞。因此,我們需要學習觀察生活周遭的提示與獎賞,以致能改變我們的習慣模式。[8] 另外,“渴望”也是提示和獎賞得以發揮作用的幕後功臣,因為它提供動力給習慣迴路。[9] 就如賭徒,贏過就有期待,使習慣啟動神經的渴望反應。渴望被滿足,就開心,不然就沮喪或生氣。因此,若要改變某習慣,就要找出啟動這習慣的提示,並找出做出這習慣後的獎賞,及心理的“渴望”有哪方面被滿足。就如喝酒的提示可能是焦慮,渴望是得到紓解壓力,這也是獎賞的內容。若把喝酒的慣性行為以團契行為來取代,當有焦慮時就以團契行為取代喝酒行為,那也能得到同樣的獎賞,就是渴望紓解壓力。[10] 所以,提示和獎賞可以是一樣,不過改變舊的慣性行為,而加入新的慣性行為。那就能改變舊有的習慣。因此,我們需要下定決心,培養新的行為模式,新的生活方式,才能永久根除舊習。換句話說,去除舊習慣,需要以新習慣取代。[11]
維持一樣的提示和獎賞並以新的習慣行為來滿足所渴望的,這是比較容易和積極改變習慣的方式。由於習慣的啟動需要有提示發出訊號,若提示改變或不再出現,那某個聯繫這提示的習慣也不會出現,就如離開某個充滿啟動不良習慣的提示的環境。雖然這樣的方式是比較傾向消極逃避的方式,但也不失為一種解決不良習慣的方式。不過,比較好的方法是以新習慣取代舊習慣。
改變舊習慣除了以新習慣取代舊習慣外,要成功的另一個因素是:信任,即相信上帝,相信一件事。由於壓力可能會使人放棄新習慣,而以舊習慣反應。所以,若只是以新換舊,新的習慣行為無法長長久久。若要持續新習慣,還要有信任,就是相信上帝,相信一件事,相信一切會好轉,相信自己會好轉,相信自己可以勝過。團體在這方面有助於增強信心;助人也可以幫助人持續有改變的信心。因此,杜希格指出人之所以改變,其實是因為融入群體。團體力量說服個人學習相信,只要大家互相幫助,就可以永久改變習慣。[12]
簡單的說,要改變習慣,我們可以維持同樣的提示,提供同樣的獎賞,那就能插入新的行為模式。除此之外,也要相信有改變的可能,但這改變往往需要靠團體與社群的幫助,這樣才有相信的力量,能使新習慣長長久久。因此,我們需要找到替代舊習慣的行為模式,並加入團體以得著幫助,也相信人可以改變,並相信得靠他人幫助。[13] 若以簡單的圖標表示,就是
總括來說,如何使“舊事已過”呢?習慣雖然強而有力,但也脆弱易摧。當我們願意在基督裏的時候,我們就能靠著主的恩典去培養新的習慣,以取代舊的習慣;並相信上帝已經重新創造我們,賜給我們新的心,新的能力,因為我們已經成為新的創造。因此,就讓我們加入上帝的大家庭中,一起信靠愛我們的上帝,一起經歷新創造的美好,因為我們都已經變成新的了。此外,也讓我們立志去做新的選擇,因為有新的選擇,就有新的習慣產生。新的習慣在願意的心和謙卑的態度下就能啟動改變生命的力量。既然耶穌應許願意我們可以得著豐盛的生命,那就讓我們培養得著豐盛生命的信仰新習慣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