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示錄背景:
羅馬崇拜多神。國民需要參拜這些神明,但羅馬政府卻豁免猶太教崇拜羅馬諸神和參與希臘羅馬宗教。主後70年之後,基督教也被視為猶太教一支,因此也同樣享這特權。不過,猶太教卻一直盡力與基督教劃清界限,因為基督徒對於稅務有不同於猶太教的看法,如羅馬人要建Capitoline
聖殿而向猶太地區的猶太人強制徵稅。猶太人願意繳稅。這稅使猶太人免於參與帝王崇拜,但基督徒卻拒絕交稅。這使猶太人害怕羅馬政府誤以為猶太人中有人不繳稅,而處罰他們。於是猶太人就檢舉基督徒,指責基督徒不是真正的猶太公民,而是搗亂分子,盡力與基督教劃清界限。猶太人的排斥基督徒的努力最終得到羅馬皇帝的首肯,使基督教排除於特權之外。這可能就造成了壓迫。
此外,經濟和社會的壓力也迫使基督徒要融入羅馬的生活方式,如商會的偶像節慶與崇拜儀式等等。有些基督徒拒絕參與羅馬的信仰生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遭遇打壓與社會的排斥;有些基督徒則可能向商會妥協,並誇耀各行各業的守護神。尼哥拉黨就是屈服在經濟壓力之下的表現。[1] 因此,基督徒面對三方面的威脅:(1)與羅馬文化融合。(2)與猶太會堂起衝突有被告發的威脅。(3)為求富貴而同流合污(特別是撒狄和老底嘉)。[2]
當基督徒面對羅馬政權的經濟剝削與文化侵略時,他們面對患難,也面對向羅馬世界的妥協,在忠於基督和忠於羅馬皇帝之間做選擇。所以,在面對這些景況時,基督徒是要妥協,還是要面對患難?約翰就藉著啓示錄來鼓勵忠心的基督徒,指出他們是上帝的祭司,不單不向羅馬權勢低頭,也會成為上帝國度中的統治者,並建構象徵的替代世界,使他們在其中得勝。因此,約翰藉著基督的啟示來轉變讀者的觀點,重整並提供反敗為勝的嶄新世界觀,以建構新的社會環境。[3] 所以,作者想要說服7個教會的基督徒認清當前的處境,並且採取因應之道,從而改變他們的價值觀,並強調悔改是成為得勝者的唯一途徑。[4]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