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2日星期六

羅馬書9-11章的詮釋:異中共存的族群與救恩觀(5/12)- 羅1-8章簡介


第四章   羅馬書9-11章“異中共存”的
   族群與救恩的互動關係

在前一章對猶太族群的族群與救恩觀的論述中,我們看到猶太族群內有不同的團體在救恩的詮釋上有不同的理解向度,在族群間也以律法及文化習俗來劃定他們的邊界,使猶太族群與其他族群有別。這使猶太族群的救恩觀是以族群觀為基調。這樣的觀念或許影響了信主後的猶太族群對待外邦信主族群的方式,有要求外邦信主族群皈依成為“猶太人”的聲音,[1] 造成信主社群內族群間的關係產生衝突與張力。不過並不是所有猶太信主族群會發出這樣的聲音,因為他們之間也有不同的派別或組別。

2012年9月20日星期四

约翰福音14章:走向天父的路(约14:6)

约14:6,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刚才我们举行圣餐,吃面包,喝葡萄酒。当我第一次来教堂的时候,好像我们当中第一次来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有这样的仪式?是什么意思?过去当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时候,信徒在家里关门聚会时,有人经过,听见屋里传来声音说:吃耶稣的身体,喝耶稣的血。那人就吓一跳,说:基督教是吃人肉、喝人血的宗教。于是,有人就误会而拒绝了基督教。其实那是纪念耶稣为我们的罪受死的一个仪式。

羅馬書9-11章的詮釋:異中共存的族群與救恩觀(4/12)- 研究方法-族群


1.4   研究方法

1.4.1  結構分析法與社會學族群層面研究進路
從羅馬書9-11章的經文脈絡來看,它涉及猶太族群及外邦族群與救恩的關係,也在橄欖樹(羅11:17-24)的比喻中涉及他們彼此間的互動關係,這其實就是在論述社會層面的議題,即族群與族群間的互動聯繫。[1] 本文1.3部份的分析也幫助我們瞭解社會學層面的研究進路比較能涵蓋經文所論述的族群(ethnicity)課題。由於本文的動機、目的和論題也涉及社會學層面的族群議題,即信主後族群內的互動關係及信主族群間關係的互動聯繫,因此,採取社會學族群層面的研究進路方向(Ethnicity Aspect of Socio-Scientific Approaches)是其中一項比較適合分析羅馬書9-11章涉及信主後族群內及信主族群間關係互動模式的研究進路。另外一項本文將採用的研究方法是結構分析法(Structural Analysis),以幫助分析經文所要帶出族群層面的意義。

2012年9月19日星期三

约翰福音4章:改革宗的敬拜

引言

在我信主前,我曾到庙里去拜神。我的目的,就是求平安求福气。我也不去多认识所拜的对象,它是怎样的一位神明,它是从那里来的,我也知道那个神明也不会要求我有什么行为态度上的改变,我只要它保佑我就可以了。我还是继续去过我自己要过的生活。

2012年9月18日星期二

羅馬書9-11章的詮釋:異中共存的族群與救恩觀(3/12)- 社會學研究進路


1.3.2  社會學層面的詮釋進路
1.3.2.1 Corneliu Constantineanu:復和的社會意義平等而去族群優越感
雖然E. Elizabeth Johnson讓我們看到過去學者對羅馬書9-11章的關注點似乎是猶太族群的救恩情況,但近來的學者由於採取有別於Johnson所陳述的詮釋進路,而產生不同的關注點。[1] 例如採取敘事法(Narrative Approaches)進路研究羅馬書的Corneliu Constantineanu。他的論點是看重復和的社會意義(Social Significance of Reconciliation)。他認為保羅在羅馬書9-11章是要處理外邦信主族群對猶太信主族群或猶太族群的誤解因為外邦信主族群認為上帝已經棄絕了猶太族群而以為自己比猶太族群更優越,也以為自己已取代了他們在上帝計劃中的地位而輕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