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哥林多後書」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哥林多後書」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8月4日星期六

林后5:17:眷顧我的上帝

眷顧我的上帝
幫助我的上帝

今天是年初八,還是在新年期間,就祝賀大家新年蒙福,身體健康。

我們每年都過新年,不過大家知道年是怎樣來的嗎?傳說有一個很恐怖的怪獸叫年。牠會在每一年的年除夕出來害人。所以,年除夕一到,大家都離開家到山上躲這個年。有一次,一個老人家在除夕夜來到一個村莊,大家都逃跑了,只剩下一對孤兒寡婦。老人家就在那個家過夜,告訴他們不要怕。那天年果然跑出來了,牠張牙虎爪,要尋找可吞吃的人。可是當這個年看到孤兒寡婦的家帖了紅色的對聯就有一點害怕,然後老人家就放爆竹,讓年受不了那個大聲音,最後,年逃走了。第二天,大家都回到家,看到母子平安,就問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就告訴他們。後來人們在家門口貼紅色的對聯,也放鞭炮。第二天大家都平安無事,都彼此說:恭喜恭喜。恭喜大家都活了下來,沒有被年吃掉。

2017年6月1日星期四

林後3:14-18:活像基督(講章)

活像基督

林後3:14-18(杯子裡面放兩張紙,一張寫:罪和死。一張寫:耶穌)

14但他們的心地剛硬,直到今日誦讀舊約的時候,這帕子還沒有揭去;這帕子在基督裡已經廢去了。
15然而直到今日,每逢誦讀摩西書的時候,帕子還在他們心上。
16但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
17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
18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

  1. 蒙受欺騙(帕子蓋著心門)(林後3:14-15
  2. 除去欺騙(耶穌除去帕子)(林後3:16-17
  3. 活出真理(活像基督樣式)(林後3:18

2017年1月14日星期六

林後3:14-18:活像基督

活像基督

經文:林後3:14-18

我們可能會在新的一年規劃我們的人生,設定所要做的事的目標,希望自己的生命有內容,也有成長。就不知我們有沒有想過讓聖靈來書寫我們的生命以致活像基督?

保羅在這段經文指出,以色列人到如今還是心地剛硬,有一個帕子蓋在他們的心上。這帕子就如摩西把臉蓋住一樣。那是甚麼東西使摩西用帕子蒙住臉?罪使摩西用帕子蒙住了臉的榮光,因為若摩西把帕子除去,悖逆和剛硬的以色列人看見上帝的榮光,便有可能被擊殺。另外,摩西用帕子蒙臉就如黑暗不喜歡光一樣。罪使人遠離上帝的榮光,不願見主的面,也使人看不見罪的結局,而誤以為那是美好和對的道路。

2017年1月6日星期五

林後5:11-21:更新始於主

更新始於主

經文:林後5:11-21

喜新厭舊,是人某方面的表現。有些人喜歡新屋子、新衣服、新科技、新食譜、新伴侶等等。然而,有些人卻懷舊,喜歡自己的舊窩、舊物品、舊朋友、舊伴侶等等。對於生命,有些人喜歡目前的生命狀況,有些人卻渴望改變目前的生命狀況。若要改變目前生命的狀況,那要如何做呢?因為人的生命不像物品可以汰舊換新。雖然人的生命不能如物品一樣汰舊換新,但人的生命卻可以被更新,成為跟以前不一樣的新人。如何做到呢?

2016年7月25日星期一

林後8:1-9:分享生命

分享生命

經文:林後8:1-9

分享生命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分享愛要分享愛,就需要有行動。母親的愛就充滿許多的行動,我們對母親的愛也以許多不同方式的行動來表達。同樣的,我們對上帝的愛,對耶穌的愛,對教會的愛,對弟兄姐妹的愛,教會之間的愛,也需要用行動來表達。所以,愛需要用行動來表達。那這樣的愛需要用怎樣的行動來表達呢?

其中一種表達愛的方式就是金錢的分享或是捐款。由於哥林多教會在一年多前就決定要以金錢來幫助有需要的耶路撒冷教會,可是一直都沒有以實際的行動來實現這樣的心志。所以,保羅以馬其頓教會所領受的恩典來鼓勵哥林多教會,以實現他們之前所立的心志。

2016年1月26日星期二

哥林多後书12章:以上帝的眼光面对困难,胜过困难(12:7-10)

哥林多後书12章:以上帝的眼光面对困难,胜过困难(12:7-10)

人都会面对困难。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有人说有正确的态度,就有奇妙的高度。那什麽是正确的态度?保罗在服事时,也面临艰难。在困难中,他是注目在困难上,或是注目自己的有限?我们就从哥林多後书12:7-10章来看保罗如何面对困难,并胜过困难。


2015年12月8日星期二

为何要奉献十分之一?

为何要奉献十分之一?

信徒为何要奉献收入的十分之一?有人说是对上帝的感恩,对上帝爱的回应;也有人说多奉献上帝就越祝福,或是说为了维持教会整体的需要,甚至是为了“添香油钱”。再来,有人可能会说,为何要奉献收入十分之一,因为那是旧约的规定,在新约是随己意奉献,没有硬性规定信徒需要奉献多少。所以,十一奉献的原因是什么?多少才是信徒应当给予的奉献?


2015年8月5日星期三

哥林多後書13章:悔改而成熟的生命

哥林多後書13章:悔改而成熟的生命

大綱:
1. 確實地悔改(林後13:1-4
2. 確實地改變(林後13:5-9
3. 確實地彼此接納(林後13:10-13


有時我們會看到自己的生命有許多的破口。有時我們會悔改,有時我們也會硬著心,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而不願聽從上帝的話語。有人或許信了主,但或許沒有真實的悔改,有人或許是在過程中變質了,而驕傲起來,不再願意對所做的錯事悔改。無論是哪一種情況,若不願意悔改,我們在基督裡面的生命就不完全,在教會裡的生活也會受影響。哥林多教會是不是也因為這樣而造成他們有許多不討上帝喜悅的事發生呢?

2014年12月28日星期日

哥林多后书摘要

哥林多后书摘要

小题 内容
13    
1 神赐安慰不改变 我们在患难中,神安慰,叫我们可以用神的安慰去安慰同遭患难者
    神不会扔下我们,指望祂将来会救我们
    神不是反覆无常,是就是是,并用圣灵印我们,成凭据
 

2014年12月23日星期二

能不能與非信徒結婚?--- 林後6:14-15的詮釋

能不能與非信徒結婚?--- 林後6:14-15的詮釋

我們有時會以這兩節經文來說明信徒不能與非信徒結婚,不過,若我們仔細看這兩節經文的原文,會發現,被翻譯為“不信的人”的希臘文“a;pistoj”和“相信的人”的希臘文“pisto,j”可以以另一種翻譯來表達這兩個字的意思。

2014年8月15日星期五

認清身份:全職事奉上帝的引路人(林後5章)


哥林多後書5章:全職事奉上帝的引路人

1. 認清身份:全職事奉上帝的引路人(林後5章)
a. 身份:以僕人的身份為榮(林後5:17
b. 思想:更新的思想和行為(林後5:1-11
c. 目的:和好福音的引路人(林後5:18-21

1 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 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2 我們在這帳棚裡歎息,深想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 
3 倘若穿上,被遇見的時候就不至於赤身了。 
4 我們在這帳棚裡歎息勞苦,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 
5 為此,培植我們的就是 神,他又賜給我們聖靈作憑據(原文是質)。 
6 所以,我們時常坦然無懼,並且曉得我們住在身內,便與主相離。 
7 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 
8 我們坦然無懼,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 
9 所以,無論是住在身內,離開身外,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 
10 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11 我們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勸人。但我們在 神面前是顯明的,盼望在你們的良心裡也是顯明的。 
12 我們不是向你們再舉薦自己,乃是叫你們因我們有可誇之處,好對那憑外貌不憑內心誇口的人,有言可答。 
13 我們若果顛狂,是為 神;若果謹守,是為你們。 
14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 
15 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 
16 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原文是肉體;本節同)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 
17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18 一切都是出於 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 
19 這就是 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 
20 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 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 神和好。 
21  神使那無罪(無罪:原文是不知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 神的義

引言:
我們這裡有多少人是全職事奉上帝的,請舉手。我相信我們都願意在基督裡榮神益人,但如果我們認為只有在教會裡事奉才叫事奉,而不是我們整個生命就是在全職事奉上帝,那我們要在基督裡榮神益人可能就有許多的掙扎。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可能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也在思想和行為上沒有預備好,更不清楚自己生命的目的是什麼。你知道自己生命的目的是什麼嗎?

其實身為基督徒就已經是在全職事奉上帝了,而不只是牧師傳道才是在全職事奉上帝。如果我們不是全職事奉上帝,那我們要如何在基督裡榮神益人呢?

2014年1月29日星期三

新年了,你想改變嗎?--- 習慣可以改變嗎?

習慣可以改變嗎?

威廉詹姆斯說: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馬斯洛也說:

心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人生跟著改變。

心和態度若改變,那好的習慣就有幫助和意義;若心和態度不改變,好的習慣變成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而沒有心和態度改變的內涵,那這新的習慣就變得沒有意義,或是說這新的習慣只是在被強迫的情況下去行,基本上是沒有為人帶來助益。但是,為何有些人願意去培養新的習慣呢?一般是因為心或態度想要有改變,或是希望所處的環境有改變,抑或關係到本身的健康等等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會促成新習慣的養成,並帶來性格或人生的助益。這就是所謂的生命的改變。換句話說,其實心、態度、習慣、性格、及人生是息息相關及彼此影響的。一個願意的心,就能改變所採取的態度,或是謙卑,還是積極,再來就是改變生活的方式,其實就是拋棄舊有的壞習慣,而栽培好的新習慣,以致願意的心所帶來的改變可以持續,並進而改變我們的性格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