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6日星期六

新約正典的成形經過

新約正典的成形經過

新約聖經以外的福音書都是第二世紀諾斯底派信徒的作品,如《腓利福音》、《馬利亞福音》、《多馬福音》和《真理福音》等等。有人說它們沒有被接受成新約正典是因為在第四世紀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為了改寫歷史而打壓這些經外福音書,並禁止人們閱讀這經外福音書,以致失傳。可是,這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雖然這些福音書的內容涵蓋了許多關於耶穌的傳奇,如耶穌開始傳道之前的事和幼年的事,但裡面涵蓋許多的異端思想。


其中《多馬福音》記述了對婦女的輕視,並視耶穌是一個靈,而不是人體。這與約翰福音的道成肉身相沖突的。另外,它也否認耶穌是神,否認耶穌是童貞女所生和道成肉身。在《真理福音》裡,它說神所啟示的“好消息”表達為是藉著耶穌而來的“靈智”,但福音書讓我們看見“好消息”是耶穌是神的兒子,要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拯救我們脫離罪的捆綁。可見,它已歪曲了神藉福音書的教導。

另外,《馬利亞福音》說耶穌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結婚,並生子。這與福音書教導沖突,因福音書和保羅都沒提到耶穌有結婚。此外,《多馬福音》也記載說女人要變成男人才能進天國。這觀念完全違反新約聖經的教導。

這些經典以外的福音書都有許多諾斯底主義的思想背景。它們反耶穌的道成肉身,認為耶穌不是人,只是幻影,也認為耶穌不是神。而使人得救的是靠他們所謂的“靈智”。這些都是與新約聖經相違背的教導。

其實,這樣的說法是大有問題的,因為我們現在擁有的新約正典的27卷書的成形經過並不是因為君士坦丁一手策劃的。

在耶穌升天后,使徒開始傳福音,述說耶穌的事跡和教訓。這些都是當時他們親眼看見和聽見的事。他們就這樣以口傳的方式流傳下來。但當教會一直的擴展和使徒也會離世的情況下,使徒就把耶穌的事跡和教訓寫下,以致教會之間可以互相傳閱和誦讀。那是在第一世紀時所注重的,即耶穌的言行。在第二世紀時,由於面對許多異端的沖擊,如以上經外福音書所灌輸的諾斯底思想,還有異端馬吉安的正典”的問題,催促大公教會要制定新約的正典。馬吉安是反對舊約的權威的。在當時,孟他奴派自稱被聖靈充滿,得到聖靈的啟示,是新約時代的先知,使大公教會要思想使徒的權威和界限,以保信仰的純正。因此,在第二世紀時,有些教父如愛任紐列了新約的目錄,稱“穆多利經目”,包括了4福音,保羅13封書信,猶大書和啟示錄和約翰貳書,還有《所羅門智訓》和彼得啟示錄。

在第三/四世紀,優西比烏承認了22卷書。有異議的有約翰福音,猶大書,彼得后書和約翰貳/三書。他可同時定了《多馬福音》等為異端書卷。在公元367年,亞歷山太主教亞他那修列出了現在的新約27卷書。他的意見普遍被教會接納,而不是人前所說是通過皇帝的施壓而成。就在397年迦太基會議得到肯定。另一方面,直到第6世紀,啟示錄才被東方教會接納。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新約正典的成形不是皇帝的杰作,而是大公教會在經過漫長的時間裡的一致體認而成。當然,他們也根據那書卷是否是使徒寫的,或是與使徒一起同工的信徒寫的,如路加福音,還有信息互相調和。這些書卷的正統性,歷史性和大公性都一致的被教會接納,而這些都不是個人或公會造成的,而是神藉著聖靈默示書寫而成的。它們自証自己是真實的,使得教會不得不接受為正典,而那些經外之卷,也自然在過程當中被拒絕了,因為它們不是神的啟示,沒有使徒的權柄,所報導的也不實。

對經外文獻的態度
筆者認為我們不應該完全棄絕這些經外福音書而不知道它們到底在講述什麼。我們應該去了解它們的內容,還有什麼地方是錯誤的,是與新約正典相沖突的。這樣,當別人引經據典時,我們才能做出正確的回應,我們也才能回應。要不然,當基督徒被詢問時而不知其因時,就會掉入迷惑的景況裡。因此,我們不要無知和遮掩,應向信徒來教導,以致可以回應世代的沖擊。

對舊約的態度
另外,雖然基督徒的信仰是基於基督,但我們仍然要讀舊約,因為基督的出現是為了要完成舊約聖經所應許的。沒有了新約,舊約不能完成;沒有舊約,新約就沒有依據。比如,馬太福音是一本猶太色彩濃厚的作品。經文中一直強調舊約經文應驗在耶穌的身上,共有12次之多,如太1:22-23,“這整件事的發生,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他的名要叫以馬內利。”這是記載在舊約的經文。還有太2:5-6,。。。“猶大地的伯利恆啊,你在猶大的領袖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必有一位領袖從你那裡出來,牧養我的子民以色列。”這也是出自舊約彌5:2.還有太2:15,“從埃及召出來”,也是從何11:1來的,甚至施洗約翰的出現也在賽40:3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太3:3。還有一些事件的對比,如耶穌受試探40天與以色列人在曠野試探神40年,帶出新以色列人的信息。還有,嗎哪和耶穌行的五餅二魚的神跡,帶出耶穌不只是供應物質的糧,祂更是生命的糧。這些都是受舊約的影響。若不讀舊約,就不能掌握神要傳達的信息。另外,當然耶穌不是只是重復摩西的教訓,祂是要完全它,並超過它,因為祂說太5:17-18,“。。。我來不是要廢除,而是要完成。。。”,如太5:39的左右臉,若不讀舊約,就不了解“以眼還眼”在當時是公平的做法,而且是“往例”,而耶穌所說的“右臉打了,左臉也傳過來被打;拿襯衣,外套也那去;走一裡路,就陪他走兩裡路”等都是“特例”,而耶穌所說的“不要與惡人對抗”是“通例”。因此,“往例”要更新,“特例”是針對當時寫的,不一定超時性和一般性,而只有“通例”,才是超越時空的。因此,若不讀舊約,就不能正確的了解這節經文所說。

需要四本福音書的理由
雖然任何一本福音書都記載耶穌所言所行,但我們還是需要4本福音書,因為各自的作者右各自的寫作目的,也針對不同的群體,和注重不同的焦點和執著。例如,以耶穌平靜風和海(8:23-27;可4:35-41)為例子來說明不同的福音書作者,有不同的焦點。

據馬可福音是最先寫成。馬太參考之。但馬太濃縮馬可的資料而轉移焦點。在平靜風和海的段落中,馬太在緊接上文提到“跟隨耶穌”的主題。然后在太8:23中強調門徒的“跟隨”耶穌上船。另外,馬太除了記載耶穌斥責風和海之外,也多了耶穌責備門徒的話:“小信的人啊!為什麼害怕呢?”。由此看出,馬太福音的耶穌平靜風和海的段落,是強調“門徒訓練”的主題。

而馬可福音是在耶穌行完五餅二魚的神跡后,他們都驚嘆不已,但卻在這平靜風和海中,表現出沒有信心,可4:40,“為什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在這馬可福音卻強調信徒的信心,而不是馬太福音的“門徒訓練”。但彼此都相調和。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需要4本福音書來從不同的層面來看耶穌的教導和祂所要傳達的信息,通過不同的寫作手法和目的。

背景資料的功用
背景資料可以幫助我們當時新約書信的實際處境和所面對的問題,從而可以了解當時新約作者所要傳達的信息。比如哥林多城。它是羅馬帝國的第三大城,是樞紐要塞,控制東西兩岸的海陸交通和南北的陸路交通,是軍事和經濟重鎮。由此,有許多不同文化、職業、宗教的人士交匯的國際城市。因此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體系和風俗習慣等。有因富裕、有自私、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傾向。而宗教也混亂,影響了哥林多城的道德,因拜“愛之女神廟”,有一千廟妓,以宗教之名,行淫亂,造成哥林多這名字與“通奸”和“亂倫”同義。這是因為在“醫神之廟”發現許多他們以形醫形的生殖器官,顯示該城有許多人患上了性病。

而因交通方便而帶來的財富,使人培養出獨爭競的心理,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這些對我們了解林前1:10-4:20有幫助,使我們知道為什麼哥林多教會有這樣的問題,乃因其處境造成。另外,其淫亂之舉也幫助我們為何有些人不去處理亂倫的問題,因在當時是普遍現象,這對我們了解林前5:1-6:20的教會道德敗壞與爭訟的問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除去了這些背景資料,若我們只單單這樣看林前1:10-4:205:1-6:20就不能很好的掌握新約作者所要傳達的信息,從而使我們只有對書信的片面理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