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7日星期五

詩46:1-11:堅固保障

堅固保障

經文:詩46:1-11

你忙嗎?忙的時候,我們可能只看到自己的處境和能力;忙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忘記上帝是上帝,忘記上帝是我們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上帝是誰呢?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這其實是好得無比的上帝,因為就算世局如何的變化,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水雖匉訇翻騰,若我們知道我們有這樣堅固的保障可以倚靠,那我們也會好像詩人一樣不害怕,因為上帝是堅固的保障。就算有害怕的心,也會繼續勇敢地來信靠,走過翻騰的海水。重點是我們相信嗎?我們倚靠這位堅固的保障嗎?若我們相信,我們就可以走過困境。

2016年6月6日星期一

弗6:1-4:父嚴子孝

父嚴子孝

經文:弗6:4 & 1:1-5

華人的孝道是要尊重父母,供養父母及傳宗接代。這三項最重要的是:傳宗接代,而尊重父母及供養父母就常常被忽略掉。那聖經對孝道又怎樣說呢?

以弗所書說:不單你們做兒女的要孝敬父母,做父母的,也不要惹孩子的氣。從這裡我們看到聖經的孝道是公平的,因為雙方面都有談到,而不是一面倒的教導。

2016年6月4日星期六

太13:14-15:为何上帝要“免得自己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为何上帝要“免得自己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13:14-15;赛6:10

13我之所以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清,听却听不见,也不明白。14在他们身上,正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你们听了又听,却不明白,看了又看,却看不清。15因为这百姓的心麻木,耳朵发沉,眼睛闭着,免得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会医治他们。’

这里的意思好像是说上帝不要让人明白,或是上帝故意使人不明白祂的话语,为了使他们不被医治。若是如此,上帝是心胸狭窄的,不愿人来明白祂,相信祂。

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里可能是说这些人不想来相信耶稣所说的,不想来相信耶稣,因此,他们就用不灵的耳朵去听,又闭上自己的眼睛,免得自己听了明白,眼睛看见而相信,而被医治。换句话说,他们一直抗拒耶稣所教导的,心里也不想明白耶稣的教导,以免自己被影响而相信了耶稣。若自己相信了耶稣,上帝当然会医治。


所以,不是上帝不要医治,但若人回转相信耶稣,上帝就一定会医治。只是人选择不要来相信耶稣所说的话。因此,“免得”不是上帝不要来医治人,而是人不要来得医治,所以,选择了不信、不听、不看,免得自己被上帝医治。

主禱文

主禱文

主禱文的第一句禱詞「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讓祈禱者獲得身份認同感,得知自己在這世上的位置,以及帶出一種反主流社會文化。這能打破「人類是由宇宙塵埃隨機產生」的迷思。唯有當一個人認定自己真實的身份,他才能對抗廣告文化日夜不斷的誘惑,並與「用消費定義個人價值」的社會文化相抗衡。

第二句禱詞「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給予我們勇氣,能勇敢地在這不完美的世界裡生活。主禱文邀請我們入世卻不屬世,我們不應懼怕而從世界退隱,也不應用過度消費來麻痺自己。

第三句禱詞「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教導我們要懂得知足,夠用就好,這種知足常樂的美德,正顛覆現今的消費文化,難怪主禱文在戲院被禁播,想必這是最具殺傷力的因素。

第四句禱詞「免我們的債(罪債)」教導我們要接納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然而,擺放在我們眼前的消費文化,總試圖保持完美的形象。但主禱文承認人類的不完美和罪性,得著赦免是無法買來的,「恩典」正徹底顛覆整個廣告文化。

第五句禱詞「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罪債)」提醒我們和解的重要性。我們受造不是為了要活在爭吵不休、嫉妒爭競和仇恨中。生命中最大的喜悅來自關係而非物質,而擁有健全人際關係的關鍵,在於和解與寬恕

第六句禱詞「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我們的生命擁有適應力。當我們這樣禱告時,正在為生活中艱困的日子做準備,因為我們並不是活在一個迪士尼童話故事裡,真實的生活並非像影片一樣,讓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主禱文告訴我們故事的結局,該如何過生活,以及如何把生命過得充滿意義,「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祢的,直到永遠。阿們」!

主禱文雖簡短,卻能塑造我們的身份,賜予我們生命的目標,檢測我們是否貪心,提醒我們的不完美,提供和解之道,並讓我們在生命中建構勇氣和適應力,呼召我們為了榮耀神而活。


(内容是英國聖公會主教克勞夫特(Steven Croft)在一篇文章的反思

2016年6月3日星期五

詩63:1-11:心渴想神

心渴想神

經文:詩63:1-11

渴想是什麼意思呢?就如當我們與親愛的人分隔兩地時,我們會渴想跟我們親愛的人相見。當我們的孩子不在我們身邊而在外地唸書或工作時,我們渴想他們。或是,當我們渴想某樣東西時,我們想得到這樣的東西。也就是說,渴想是跟親愛的人分離,想見面;或是還沒有得到某樣東西,但想得到。

愛是渴想的驅動力
詩人大衛也是離開了耶路撒冷,離開了上帝的聖所,所以,他渴想上帝,要在代表上帝同在的聖所跟上帝見面,因為大衛愛上帝。所以,渴想的驅動力是愛。愛使我們想跟不在我們身邊的親人相見。

2016年5月28日星期六

提后2:1-3:靠主剛強

靠主剛強

經文:提后2:1-3

在信仰的道路上,有時我們會軟弱,我們會懷疑到底我們的堅持值得嗎?到底我們的堅持是會有好的結果嗎?

服事面對困難
提摩太在服事的道路上也遇到許多的困難,有人反對他,有人進行破壞的工作。這使提摩太很灰心。有時我們在服事上帝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有些人不明白自己服事上帝的心,有些人誤會自己,有些人毀謗自己,這使自己的心裡有許多的苦楚。所以,我們有時覺得放下一切,不在教會服事上帝比較好。

可是,保羅卻鼓勵在低谷中的提摩太。保羅說到自己也曾面對反對他的人,離棄他的人。可是,保羅卻定睛在那些願意與上帝同心,也與他同心的人身上。這些人就鼓勵了保羅從低谷中站起來,繼續為主奮戰。

2016年5月18日星期三

這世界非我家的迷思 --- 加爾文的天啟觀和其影響

這世界非我家的迷思 --- 加爾文的天啟觀和其影響

有一首詩歌叫“這世界非我家”。歌詞說到這世界非我家,我就好像這世上的客旅,盼望快快回到天家,與在天上的眾聖徒相聚,一同歡呼一同讚美。所以,我不再貪愛這世界為我家。天堂若非我家,我必流離無依。歌詞似乎表達一種離世觀,不以這世界為我家。不過,這一種的離世觀,會不會造成一種只重來世,不重今生;只重屬靈,不重世界的生活方式?結果造成信徒在社會和政治上產生疏離感,不參與建設,也對政治冷感,反正這世界非我家。這世界的事不關我的事,因為我的家在天上。所以,環境的污染,政治的不公,人權被踐踏都無所謂,因為這世界非我家。可是,這是上帝對信徒在這世上的心意嗎?加爾文似乎也有這世界非我家的觀念,因為他說要輕看今世,默想來世。可是加爾文真的是這樣認為嗎?本文嘗試從加爾文的著作來看他是否真的有這世界非我家的理念。

2016年5月17日星期二

我們熟悉又忽略的懒惰

我們熟悉又忽略的懒惰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懶惰。雖然大家對懶惰不陌生,但我們認識懶惰嗎?我們有在意懶惰對我們生命的影響嗎?以下的內容完全取自這本書:金南俊。《懒惰:隐藏在圣洁生活中的敌人》。王桂珠译。台北:三一音乐,2005

詮釋各異的“信”和“義”

詮釋各異的

縱觀以上12位學者對羅馬書四段經文中和因信稱義的論述,各學者以不同的角度切入以致產生不同面向的詮釋。在這些詮釋中,路德從個人在行為上的掙扎為出發點,加爾文以上帝的主權和恩典切入,衛斯理注重基督的贖罪,布特曼以人的存有為基礎,蓋士曼聚焦終末的權勢,巴特以上帝的信實為中心,謝菲德基於上帝的拯救和審判,桑德斯以轉移為焦點,鄧雅各強調上帝對恩約的盡責,賴特以上帝對恩約的信實為進路,菲茲邁爾看重正直的身份,約翰森則把耶穌作為人的典範。

菲茲邁爾(Joseph A. Fitzmyer)的稱義觀:相信而成為正直

菲茲邁爾(Joseph A. Fitzmyer)的稱義觀:相信而成為正直

基本上,天主教把稱義解釋為成為義,因為上帝是公義的,所以人必須在上帝面前成為義人,並成為上帝的兒女。這樣的成義是表示人內在的更新和聖化,當然也包括了罪蒙赦免。[1] 至於,那是表達上帝的正義屬性,亦即上帝好而正確的秩序,也是上帝與其子民正確的秩序。所以,上帝把這賜給人,使人成為義,罪得赦免。[2] (動詞和名詞)則指相信或順服,亦即把自己完全交託給所相信的對象。[3] 所以,天主教主張因信稱義是表達罪人藉著上帝的恩典,透過相信耶穌基督而成為義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