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星期六

詩篇80:上帝預備人可以回轉的路

詩篇80:上帝預備人可以回轉的路

3上帝啊,求你使我們復興!願你的臉光照我們,我們就可以得救。

詩人求上帝使他們可以回轉,蒙上帝的憐憫,被上帝拯救。雖然詩人回顧過去上帝如何建立他們,使他們強大,可是,詩人卻沒有說他們犯罪得罪上帝,以致上帝對他們發怒,以眼淚喂他們,被拆毀,被焚燒。如今詩人看到自己的慘況,盼望可以回轉,可是這回轉卻需要上帝對他們的回轉。所以詩人說:求你回轉。我們需要回轉,但更需要上帝的回轉,以致被憐憫和拯救。感謝主,祂已回轉,預備了耶穌基督這條拯救之路,使人可以回轉。

詩篇7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詩篇7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9拯救我們的上帝啊!求你因你名的榮耀幫助我們;為你名的緣故,搭救我們,赦免我們的罪。
13這樣,我們作你的子民,作你牧場上的羊的,要永遠稱謝你;我們要世世代代述說你可稱頌的事。

詩人在面對聖殿被污穢,生命被踐踏及受羞辱恥笑的時候,求告上帝。詩人把所遭受的困難看為是上帝對他們的發怒,原因是因為他們或他們祖先所犯的罪。因此,詩人向上帝認祖先和自己的罪,盼望上帝的憐憫和拯救,以致上帝的名得榮耀,不被羞辱,羊群稱頌感謝讚美上帝的名,並盼望把上帝對罪的憤怒倒在造成詩人困難的人身上。不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願上帝赦免我們,也赦免那些造成我們困擾的人。

詩篇77:用過去肯定未來

詩篇77:用過去肯定未來

11我要述說耶和華的作為,我要記念你古時所行的奇事。


詩人在軟弱的時候思想過去上帝的作為和大能,以致能期盼將來,面對目前的患難,心裡受安慰。願我們在遭受困難的時候,也回想上帝在我們身上的恩典,以致心裡得安慰和力量,去走過困難。

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

分享:律法與成熟

律法與成熟

律法對成熟的人來說是不需要的,但不是說就廢棄了,而是可以按照聖靈的帶領而活出自由的生命。對於不成熟的人來說,律法就成為啓蒙的老師,引導他們活出上帝的心意。當他們一步一步趨向成熟之後,律法也就不需要了。

就如一個孩子在懸崖邊成長,為了防止小孩掉下懸崖,父親在家的四周圍上圍欄。當孩子漸漸長大,活動的空間也漸漸需要擴大,父親就逐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擴大圍欄的範圍,直到懸崖邊。當孩子成大了,圍欄就可有可無了,因為對於長大的孩子,父親不必擔心他們會掉下懸崖。所以,圍欄可以除去,但懸崖邊就成為自然的邊界。這樣的環境對成熟的人沒有問題,但如果家裡有小孩這新成員的加入,由於他們還小,還不知道這自然的圍欄,若做父親的沒有為小孩建立圍欄,他們會因為沒有圍欄而不小心掉下懸崖。

因此,對於成熟的人,規條不需要了,但不是就沒有了規條,而是他們心中有把量尺來分辨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就如那自然的懸崖邊界。他們會自動去做該做的事。當做出不該做的事時,只需要提醒就可以糾正他們的疏忽了。反之,不成熟的人心中還沒有那把量尺,所以,需要細心栽培,使他們也逐漸成熟,以致心中也擁有那把分辨之尺。

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保羅神學:初探保羅新觀

初探保羅新觀

自從桑德斯在1977年出版其著作倡導不同的第一世紀猶太教和保羅神學觀點後,鄧雅各、萊特等接著所論述的保羅新觀,對猶太教和保羅神學的詮釋似乎帶來新的亮光。許多著作的出版為贊成或反對立論。不過,對華人教會而言,探討保羅新觀的中文著作還不多。因此,要探討這課題就需要多方瞭解保羅新觀的觀點。本文只是簡略按照Venema對保羅新觀的摘要把保羅新觀簡化為四點,供讀者對保羅新觀有一個概括式的瞭解:[1]

1. 猶太教的救恩觀是因恩典,而不是律法主義
2. 猶太教的問題不是律法主義,而是排他主義
3. 稱義非救恩論,而是誰是上帝子民的教會論
4. 人因恩典進入,但卻以順服來維持盟約關係

2013年10月26日星期六

新約正典的成形經過

新約正典的成形經過

新約聖經以外的福音書都是第二世紀諾斯底派信徒的作品,如《腓利福音》、《馬利亞福音》、《多馬福音》和《真理福音》等等。有人說它們沒有被接受成新約正典是因為在第四世紀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為了改寫歷史而打壓這些經外福音書,並禁止人們閱讀這經外福音書,以致失傳。可是,這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雖然這些福音書的內容涵蓋了許多關於耶穌的傳奇,如耶穌開始傳道之前的事和幼年的事,但裡面涵蓋許多的異端思想。

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閱讀分享:為何律法不能拯救人?

為何律法不能拯救人?

為何律法不能拯救人?Sloan指出學者們對這問題有幾種不同的看法:
1. 人按照本性無法遵守律法。
2. 教義上的拯救途徑是藉著基督。
3. 外邦人的信主是無需藉著律法。
4. 律法成為國家或族群特權的記號。
5. 律法已經受到審判。[1]

哥林多前書12章:不公平中的出路 - 願意彼此相顧的行動

哥林多前書12章:不公平中的出路

大綱:
1. 尊主為大的恩賜(12:1-3
2. 分工合作的恩賜(12:4-11
3. 彼此相顧的恩賜(12:12-26
4. 異中共聯的恩賜(12:27-31

公平是甚麼?是每個人都得到同等的待遇、東西、地位、身份、金錢或權力嗎?在2001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的《不公平的代價》中提到,這世界被貧富不均所困。1%的人以99%大多數人財富的減少為代價,劫貧濟富,造成1%所有、1%所治、1%所享的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不均世界。造成這情況的原因是因為政府失能,使財團扭曲市場,只求自己的財富如滾雪球般膨脹,引致市場失靈、薪資停滯、工作機會消失、稅賦愈來愈重、社會福利卻一減再減。因此,作者提倡通過經濟和政治體系的改革來實現公平競爭、均等及公平。可是,保羅似乎有另外的想法。他在恩賜的論述上,似乎談不上公平,還極強調聖靈是隨自己的意思把不同的恩賜賜給不同的人。那在這樣不公平的環境中,保羅如何使眾人朝同一個方向前進呢?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分享:信徒的消费主义文化观念如何影响教会的功能

信徒的消费主义文化观念如何影响教会的功能?

消费主义是什麽?
消费是物品的交换,重在功用。消费主义是自我表达,自我形象,平等拥有,自主选择,跟上潮流。物品不单看功用,更是一种安慰或身份象征。它成了符号的买卖,如高贵,典雅,有形等。这造成神圣与世俗界限的模糊,如对罪的教导,说罪不是罪而是病,没有对错之分。

消费主义令人学会遗忘,冲动,快感;没有耐性,没有等待,要及时的满足和讲速度。它讲求视觉官能刺激,讲感觉,不容易相信看不见,触不到,不常感觉的东西,比如神。它也追求包括地域性的连接,如某地的鸭好吃;某教会的主日学好、讲道好、儿童主日学好,就去。遵循享樂主義、追逐眼前的快感、培養自我表現的生活方式、發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

好处:提高生活素质,有更多的选择
坏处:不满足的拥有欲望,不必要的消费,失去自省,批判力,只顾自己,快速拥有,人被物化,失去主体性与价值,人只是有能力消费才有价值。

阅读分享:《我信启示》与《圣经:永活神的道》

莫理昂。《我信启示》。汇思译。香港:天道书楼,1992
藤慕理。《圣经:永活神的道》。香港:种籽出版社,1980

当读毕《我信启示》后,觉得相信圣经是神的启示是重要的;但当读完《圣经:永活神的道》的《圣经对现今世代的适切性》时,深感不信或不完全信圣经是神的启示的严重性,因它带来神学的混乱、基督教根基的浮动。过去我对这课题没有注意,教会也没有教导。我没有想到一个人可以否定圣经是神的启示后却仍然自称是基督徒。从这一点,我们要问到底圣经是什麽?基督教的根基在那里?神学的根据是什麽?圣经在教会该有怎样的地位?没有了圣经,我们要如何认识上帝和基督?单单从普遍启示,我们能认识上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