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星期日

保罗书信 – 保罗生平

保罗书信 保罗生平

保罗所处的时代

1. 历史的选择性
  • 一般对历史记录的看法是“确实发生的事”,但很多时候,历史记录所呈现的是受个人的诠释、选择、或文化背景的影响,以致所记录的历史事件虽然确实发生,但却有不同的诠释方向,并呈现不客观的情况。
  • 虽然无法重构过去历史事件,但却能从不同诠释者的观点了解该历史事件。
  • 文字记录了历史事件,但文字会随文化背景、社会的转变、诠释者不同的诠释,而使该事件有不同的解读。所以,历史记录不是绝对的客观,而是有主观的因素存在。
  • 因此,诠释的行动不在于主观或客观,而是适当或不适当。
  • 所以,需要从多方面来诠释保罗:文化、社会、语言、宗教、神学、哲学、经历。

2. 保罗纪年表:关于年份问题,由于保罗书信只能提供相对的年表,所以需要追溯某些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作为座标,如在位的官员名字。有两个事件是比较确定的:革老丢驱逐犹太人出罗马事件(徒12:2b, 主后49)及迦流作亚该亚方伯(徒18:12-17, 主后51/52)。
  • 耶稣受死复活                        30
  • 保罗信主                                33
  • 第一次去耶路撒冷                35
  • 保罗在基利家                        36-42
  • 保罗在安提阿                        42
  • 第一次旅行布道                    45-47
  • 耶路撒冷使徒会议                48
  • 安提阿事件                            48
  • 第二次旅行布道                    48夏末-51/52
  • 保罗在哥林多                        50/51
  • 迦流在哥林多(徒18:12  51/52
  • 去安提阿                                51/52
  • 第三次旅行布道                    52-55/56
  • 留在以弗所                            52-54/55
  • 保罗在马其顿                        55
  • 最后在哥林多                        56
  • 到耶路撒冷                            56夏初
  • 囚在该撒利亚                        56-58
  • 到罗马                                    59
  • 保罗殉道                                64

3. 保罗生活的背景与身份
  • 名字:希伯来(扫罗 求问神)。希腊文(保罗 微小,谦卑)。徒13:9后称呼保罗。
  • 不确定出生日期。邓雅各认为是主前2-4或主后5-11
  • 属于便雅悯支派。不确定有没有结婚(林前7:1,8;9:5)。
  • 源自大数:基利家首府
    • 经济、政治、希腊文化中心。
    • 斯多亚派中心:重物质,伦理德行,理性,独立,自我,修辞学。
  • 身份:散居犹太人。罗马公民(出生,买,被释战争犯,参军,收养,社团)
  • 城市人(林前3:12;4:9;9:2):中产阶级。善于制帐篷(大数特产)。
  • 受希腊和犹太教育。
  • 思想和身份受所处环境影响。

完全脱离犹太教?延续犹太教?
4. 保罗的法利赛背景/犹太教
  • 严守律法,拒绝其他外来元素;遵从祖先传统,行洁净礼。
  • 相信复活;上帝对义人的救赎,对恶人的审判。
  • 对律法热心,故有学者认为他不同意迦马列温和的做法。
  • 在耶路撒冷受教,属于希列派,会邀请外邦人来接受犹太人信仰。撒买派不会接受上帝计划中有外邦人的位置。
  • 信主后的保罗有弃绝律法吗?

5. 保罗受旧约的影响
  • 一神,拣选,犹太人的信仰,上帝的审判,复活,上帝的公义,罪,自由意志,约。
  • 引用许多旧约经文。

6. 保罗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 熟悉希腊文学,诗歌,运动,哲学,反讽及修辞写作技巧。

7. 保罗信主前逼迫基督徒
  • 逼迫基督徒的理由:
    • 为律法热心:基督徒宣扬被钉耶稣是以色列人的弥赛亚是令人气愤反感无法接受的,因为被钉十字架是被诅咒、是亵渎上帝的。
    • 基督为我们承受律法的诅咒:这冲击犹太人对律法的信仰。弃绝律法?
    • 批评圣殿(徒6:14)。
    • 威胁以色列在上帝前面的分别为圣。外邦人是不洁净的。

8. 保罗信主蒙召
  • 主后33,大马色事件:改变
    • 保罗确认其外邦人使徒的身份。上帝也救赎外邦人。
    • 明白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救赎计划。
    • 明白耶稣基督的身份:耶稣是基督,上帝儿子,主。
    • 耶稣为人的罪受死,并复活。
    • 从逼迫者变成宣扬基督福音。
  • 大马色事件:意义-有新的认识
    • 神学:上帝以新的方式行救赎。
    • 基督:中保,主,被膏者,弥赛亚,上帝儿子,上帝形象。
    • 救恩:基督使信徒一同掌权,一同复活,靠圣灵能力,末世审判。
    • 生命:为传扬福音摆上一生。向外邦人传福音。

9. 保罗的思想如何因基督而改变
  • 保罗对基督教的认识从哪里来:
    • 逼迫基督徒时对他们信仰的了解。
    • 直接从基督那里来的启示和默想(林前11:1-5;1:11-12)。
    • 以复活基督的角度看历史耶稣的事件。
    • 重新诠释旧约犹太思想,也受散居犹太教及希罗文化影响。
    • 其思想是因应宣教不同的需要而发展。
    • 保罗被呼召3年后才到耶路撒冷去,似乎表明与耶路撒冷划清界限,说明保罗与耶路撒冷的不同。

10. 安提阿事件
  • 许多外邦人信主,造成以后律法对外邦人的应用的讨论使徒会议。
  • 门徒被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开始(徒11:26)。

11. 使徒会议:耶路撒冷会议
  • 议题
    • 要有什么条件使一个人可以属于上帝拣选的团体,也同时又与第一次恩约上帝的子民有延续的关系?那作为上帝恩约记号并使人成为上帝子民的成员的割礼,是否也是外邦基督徒需要遵守的要求?要成为基督徒的外邦人是否需要先成为一个犹太人后才能成为基督徒?换句话说,除非人按照摩西传统受割礼,不然那人就不得救(徒15:1)。
    • 外邦人宣教:称义的基础,如何实践。
  • 影响:若耶路撒冷会议的结果是外邦人需要受割礼,那保罗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呼召就受影响。
  • 犹太基督徒观点
    • 耶稣的弟弟雅各代表严守律法的基督徒,提倡人需要守律法才能成为基督徒,也拒绝犹太基督徒与外邦基督徒同桌吃饭(加2:12a)。
    • 只有通过割礼和奉耶稣的名受洗才能成为上帝拣选的子民,与以色列有延续,因为割礼是属于上帝拣选子民的记号,也是遵守律法的记号。
    • 割礼是进入律法的大门,也使以色列在众国家中被分别出来,有特别的地位和身份。
    • 洗礼不能代替割礼。救赎不能超越律法。
    • 属于上帝子民:割礼,守律法,信耶稣是弥赛亚。
  • 保罗的看法
    • 洗礼和接受圣灵,使外邦基督徒成为上帝子民里完整和同地位的成员(加3:1-5, 26-28; 10:44-48)。
  • 结果
    • 耶路撒冷起初意见:外邦信徒需要受割礼,守摩西律法。
    • 耶路撒冷最后意见:外邦信徒无需受割礼,只守4项规条(祭偶物与血,勒死的牲畜,奸淫)(利17-18)。犹太基督徒继续守律法。
    • 保罗到外邦人那里传福音,雅各/彼得/约翰到犹太人中传福音。
    • 割礼的福音及无需割礼的福音:同地位,而不是同身份。
    • 只是介于安提亚教会和耶路撒冷教会而已,其他教会支持者会议的议决吗,不知道?
    • “外邦人是需要通过割礼守律法变成‘犹太人’後,他们才能蒙拯救的”。这是耶路撒冷会议的讨论课题,但似乎没有解决身份的课题。原本信主社群没有反对外邦人不用割礼就进入信主社群。但亚基帕认为这样的情况造成散居犹太教的不稳定,因有太多外邦人加入。由於相信独一真神的信徒不参加国家的宗教仪式,所以亚基帕担心这将影响与罗马的关係,所以他要改变这样的情况而向接受外邦人不必割礼就信主的信主社群施压。耶稣兄弟雅各认为保罗外邦宣教成功,让耶路撒冷信主社群不能平安在犹太教里面,被会堂的人怀疑,而且越来越多“不洁”的外邦人进入信主社群。所以,自从使徒会议后有2方面的改变:1 国家主义的兴起要独立,排斥外邦人。2。越来越多不用割礼就进入信主社群的外邦人成为威胁。所以,雅各领导的耶路撒冷信主社群决定不跟使徒会议的议决而改变。这样基督徒可以继续留在犹太教里面。加拉太书和罗马书、腓立比书在这样情况书写。耶路撒冷信主社群认为外邦人不需割礼的宣教是危害了原本的神学及不合法的。他们也拒绝保罗的捐款和保罗在耶路撒冷面对诉讼的时候帮助他。見Schnelle, Apostle Paul, 165

  • 没讨论层面
    • 对于礼仪、社会层面、身份的标志、洁净礼仪、或生活样式等议题皆没有任何触及。
    • 律法也没有清楚的规定说明犹太人或犹太基督徒和外邦人或外邦基督徒在犹大地之外当如何生活在一起。有关居住在以色列中之外邦人的条例,只说明他们如何附属于以色列人,但却没有帮助外邦人如何平等地与以色列生活在一起。
    • 犹太基督徒的洁净观:食物律例。
    • 保罗的洁净观:生活的圣洁,借着洗礼脱离罪的权势,而不是律法。

  • 保罗支持
    • 犹太基督徒继续守律法。但为何保罗要攻击犹太基督徒守律法?
    • 割礼没有使犹太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有特别的特权或地位。犹太基督徒与外邦基督徒都在上帝面前有一样的地位。
  • 保罗反对
    • 彼得与其他犹太基督徒跟外邦基督徒分别。要外邦基督徒跟犹太基督徒有一样的生活方式,才显明是上帝的子民。保罗骂彼得是因为不一致,而不是守律法的问题。
    • 反对犹太基督徒把律法加在外邦基督徒身上,要他们遵守,才能得救。
  • 救赎层面:律法在基督之后对犹太基督徒与外邦基督徒都没有救赎的作用。
  • 安提阿教会对会议的看法
    • 保罗和巴拿巴的分开:经文说是马可的缘故(Acts 15:36-39),但有学者认为马可事件是私人的事,不可能造成分开,所以分开主因是安提亚事件和使徒会议,因为大家对洁净有不一样的看法,而且安提阿教会也可能与保罗有不同的看法(加2:13)。
    • 造成保罗失去安提亚教会的支持,而转移到哥林多和以弗所。
    • 安提阿事件造成:福音西移,许多书信写成。

12. 保罗宣教的社会处境
  • 语言:希腊文。
  • 交通:四通八达;基督教宣教士不是唯一的宣教者。
  • 宗教多元:罗马帝国对宗教的容忍。
  • 罗马和平(Pax Romana):皇帝统治,和平和繁荣。
  • 散居犹太教:5-6百万人,会堂,保罗熟悉其运作。
  • 保罗开始独自宣教成功,但犹太人开始逼迫。
  • 策略:会堂,民宅,公共场所,监狱,同工,据点。
  • 家庭教会:30-50人。

13.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分家
i. 罗马人与犹太人;罗马人与新运动的争论。。
ii. 冲突在50年代升级,因为
a.       犹太教要保护他们的族群身份特征,但耶稣运动时跨族群、文化、及宗教界限的,包括所有人与文化的。犹太教是要持守其族群身份特徵,但基督教是跨越族群、文化、及宗教边界,倡导包括所有族群与文化的普世的救赎。
b.      早期耶稣运动如犹太教一样吸引人(一神及高道德水平,但没有犹太教的各种限制)
c.       被钉和复活的弥赛亚吸引敬畏神的人相信。会堂失去与社会联系有经济及政治影响力的人,影响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关系。
d.      革老丢谕令影响了犹太教与耶稣运动的关系。犹太人划清与耶稣运动的关系,以致不陷入危险的冲突。犹太人视耶稣运动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把会堂的人抢走。如果耶稣运动继续与犹太教有关系,会危害犹太人与罗马政府敏感的关系。

e.       所以犹太人逼迫犹太信徒和保罗,让他们跟犹太教脱离关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