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閱讀分享:為何律法不能拯救人?

為何律法不能拯救人?

為何律法不能拯救人?Sloan指出學者們對這問題有幾種不同的看法:
1. 人按照本性無法遵守律法。
2. 教義上的拯救途徑是藉著基督。
3. 外邦人的信主是無需藉著律法。
4. 律法成為國家或族群特權的記號。
5. 律法已經受到審判。[1]

哥林多前書12章:不公平中的出路 - 願意彼此相顧的行動

哥林多前書12章:不公平中的出路

大綱:
1. 尊主為大的恩賜(12:1-3
2. 分工合作的恩賜(12:4-11
3. 彼此相顧的恩賜(12:12-26
4. 異中共聯的恩賜(12:27-31

公平是甚麼?是每個人都得到同等的待遇、東西、地位、身份、金錢或權力嗎?在2001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的《不公平的代價》中提到,這世界被貧富不均所困。1%的人以99%大多數人財富的減少為代價,劫貧濟富,造成1%所有、1%所治、1%所享的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不均世界。造成這情況的原因是因為政府失能,使財團扭曲市場,只求自己的財富如滾雪球般膨脹,引致市場失靈、薪資停滯、工作機會消失、稅賦愈來愈重、社會福利卻一減再減。因此,作者提倡通過經濟和政治體系的改革來實現公平競爭、均等及公平。可是,保羅似乎有另外的想法。他在恩賜的論述上,似乎談不上公平,還極強調聖靈是隨自己的意思把不同的恩賜賜給不同的人。那在這樣不公平的環境中,保羅如何使眾人朝同一個方向前進呢?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分享:信徒的消费主义文化观念如何影响教会的功能

信徒的消费主义文化观念如何影响教会的功能?

消费主义是什麽?
消费是物品的交换,重在功用。消费主义是自我表达,自我形象,平等拥有,自主选择,跟上潮流。物品不单看功用,更是一种安慰或身份象征。它成了符号的买卖,如高贵,典雅,有形等。这造成神圣与世俗界限的模糊,如对罪的教导,说罪不是罪而是病,没有对错之分。

消费主义令人学会遗忘,冲动,快感;没有耐性,没有等待,要及时的满足和讲速度。它讲求视觉官能刺激,讲感觉,不容易相信看不见,触不到,不常感觉的东西,比如神。它也追求包括地域性的连接,如某地的鸭好吃;某教会的主日学好、讲道好、儿童主日学好,就去。遵循享樂主義、追逐眼前的快感、培養自我表現的生活方式、發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

好处:提高生活素质,有更多的选择
坏处:不满足的拥有欲望,不必要的消费,失去自省,批判力,只顾自己,快速拥有,人被物化,失去主体性与价值,人只是有能力消费才有价值。

阅读分享:《我信启示》与《圣经:永活神的道》

莫理昂。《我信启示》。汇思译。香港:天道书楼,1992
藤慕理。《圣经:永活神的道》。香港:种籽出版社,1980

当读毕《我信启示》后,觉得相信圣经是神的启示是重要的;但当读完《圣经:永活神的道》的《圣经对现今世代的适切性》时,深感不信或不完全信圣经是神的启示的严重性,因它带来神学的混乱、基督教根基的浮动。过去我对这课题没有注意,教会也没有教导。我没有想到一个人可以否定圣经是神的启示后却仍然自称是基督徒。从这一点,我们要问到底圣经是什麽?基督教的根基在那里?神学的根据是什麽?圣经在教会该有怎样的地位?没有了圣经,我们要如何认识上帝和基督?单单从普遍启示,我们能认识上帝吗?

2013年10月13日星期日

閱讀分享:釋經講道學

張子華。《釋經講道學》。香港:恩奇,2002

一,內容
讀這書之前,我想我又要讀一本理論性的書了。但讀了之后,卻發現這書除了理論外,它還舉列許多有用范例,幫助我掌握所要論述的題目。作者不繞圈子,直接了當的寫作方式使我能對釋經講道的方法論一目了然。

作者先講述理論的部分,然后以實際的例子幫助讀者應用理論。在第一卷,作者先從講道的重要性開始,然后鼓勵牧者傳道要培養講道生活,及如何寫好釋經講道的講章。作者是以由大到小的喇叭式結構來陳述這一部分。此外,作者也用大約三份之二的篇幅來詳述釋經講道的預備方法。可見,作者的強調點是實際的應用。這就引入本書第二卷的大綱范例。這些范例使講章的預備有路可循。

分享:速食文化對基督徒的影響

速食文化對基督徒的影響

1.速食文化的簡介
速食被定義為食物能夠快速或在最短的時間內被准備好以致能夠入口填飽肚子。因此,在古時的世界速食就已經開始存在了。如在東方的面攤、古羅馬城的面包和橄欖攤口等等。來到了現代,速食就與漢堡包扯上關系。因著企業化和注重品牌,包裝及廣告宣傳,家喻戶曉的麥當勞快餐連鎖店就成為了快餐或速食的代表。因著麥當勞的成功,接著就影響了其他如肯德基家鄉雞和其他品牌的快餐店的加入。接著環球化和企業化,快餐就很快的傳遍世界各地。漸漸的快餐就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當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慢慢的就形成一種文化。而文化是有其背后的思想成為它的支點。快餐文化的中心思想就是「快」。要達到快速,里茲(首位使用「麥當勞化」術語的社會學家)提出4個主要的元素:

閱讀分享:追尋呼召的探索之旅

Eugene H. Peterson。《追尋呼召的探索之旅》。孫秀惠譯。臺北:以琳,1996.

以前曾讀過這本書,但卻不記得有什麼感受,但我相信是與現在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因為以前還沒有成為圈中人。到什麼人生階段的確有不同的領受。當讀完這書時,心中為傳道人而感慨。人畢竟還是人,就算是牧師,若不警醒,也會跌倒。

一,呼召的服事歷程
作者藉約拿的故事來描述一位傳道人過去服事的心路歷程。有許多描述雖然我還沒有經歷過,看似很近,又似乎很遠,就如有位牧者曾說:“不要以為權、錢和性好像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若不遇到真實的情況,是不會相信那是多麼的真實。”如果有位對錢看透的中年人對剛出來社會闖的小伙子說:“錢不是最重要的,健康才是最好的財富。”那小伙子一定嗤之以鼻,不會明白,還當那中年人是傻子。錢,誰不要。因此,如果自己的生命沒到那個階段,本書是很好的提醒,知道人的一生都在成長過程中被磨練,以致生忍耐、老練和盼望,來事奉呼召我們的主。

分享:神學院訓練專才比通才更重要

神學院訓練專才比通才更重要

為什麼神學院訓練專才比通才更重要?我們的論據有三點:
1.聖經的根據:-新譯本-4:11-12
11他所賜的,有作使徒的,有作先知的,有作傳福音的,也有作牧養和教導的,
12為的是要 裝備 聖徒,去承擔聖工,建立基督的身體;
13直到我們眾人對上帝的兒子都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可以長大成人,達到基督豐盛長成的身量;
14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騙人的手段,給異教之風搖撼,飄來飄去,
15卻要在愛中過誠實的生活,在各方面長進,達到基督的身量。他是教會的頭,
16全身靠著他,借著每一個關節的支持,照著每部分的功用,配合聯系起來,使身體漸漸長大,在愛中建立自己。

從這段經文,我們看到有恩賜的,注意,有恩賜的就是在某一方面有專才的,如牧養的,傳福音的,教導的等的弟兄姐妹,他們各按其職,注意是,各按其職地去裝備信徒,為要建立教會,使教會成長。這難道不是突顯了教會的成長對專才的需要比通才來得更重要嗎?

閱讀分享:馬丁路德

1.《這是我的立場:馬丁路德傳記》羅倫培登

2.《馬丁路德神學研究》楊慶球

這閱讀報告是以四個不同的主題來回應以上兩本書的內容。書1表示羅倫培登的《這是我的立場:馬丁路德傳記》,書2表示楊慶球的《馬丁路德神學研究》。

a. 因信稱義的基礎是神的恩典

13說:路德之所以做修道士是因一次被雷電擊倒在地后而做的一個誓言。路德在后來放棄了誓言,使許多人對他當時起誓的心態作了許多褒貶不一的詮釋。有人說其實他不是真正被召的,為得是要逃避嚴厲的家教。在后來他對修道主義的批評,更說明他是一位沒召命的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