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星期一

使徒行传18-19章:补正所信


保罗在过去的旅行佈道中,所面对的困难有来自政府的,外邦人的,但更多是犹太人的。他在第二次旅行佈道中,在哥林多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徒18:11)后,就启程回耶路撒冷。在途中,他和百基拉及亚居拉路过以弗所,就在那里传福音,与犹太人辩论。过后,他自己回耶路撒冷,留下百基拉和亚居拉在以弗所建立教会(徒18:18-22)。



A. 经文:使徒行传18:24-19:7
经文(新译本)
18:24  ()有一个犹太人,名叫亚波罗,来到以弗所
他生在亚历山太,
  很有学问口才,擅长讲解圣经。
18:25  这人在主的道上受过训练,心灵火热,
他很准确地讲论,并且教导人关于耶稣()的事,
但他只晓得约翰的洗礼。
18:26  这人()(开始)在会堂里放胆讲论起来;
              (可是)当百基拉和亚居拉听了()
就把他接来,()把上帝的道更准确地向他讲解。
18:27  ()亚波罗有意要到亚该亚去,
弟兄们就鼓励他,又写信请门徒接待他。
他到了那里,靠着恩典帮助很多相信并继续信的人,
18:28    因为他当众有力地驳倒犹太人,引用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
19:1   (正当) 亚波罗在哥林多的时候,
保罗经过内地一带,来到以弗所,()遇见几个门徒,
19:2      问他们说∶「()你们信的时候,(同时)受了圣灵没有?」
他们说∶「没有,连圣灵赐下来这件事,我们也没有听过。」
19:3      保罗问∶「那么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
他们说∶「是约翰的洗礼。」
19:4      保罗说∶「约翰施的是悔改的洗礼,
他告诉人民要相信在他以后要来的那一位,
那一位就是耶稣基督。」
19:5      ()当他们听见了后,就受洗归入主耶稣的名下。
19:6      保罗()为他们按手,圣灵就(同时)降在他们身上,
他们就用各种的语言讲话,
并且说预言。
19:7           ()他们一共约有十二人。

B. 中心思想
主题:如何使有缺陷的信仰完整
补语:通过有正确认知的属灵领袖,指正所缺乏的。

C. 经文大纲
1. 要通过有正确属灵认知领袖的教导使有缺陷的信仰完整
18:24-19:7
        I.在教义上的缺陷18:24-28
        a. 亚波罗在教义上的缺乏(18:24-25
        b. 亚波罗接受百基拉与亚居拉的教导(18:26
        c. 亚波罗信仰完整后的表现(18:27-28

        II.在经验上的缺陷(19:1-7
        a. 十二门徒在经验上的缺乏(19:1-2
        b. 十二门徒接受保罗的教导(19:3-5
        c. 十二门徒信仰完整后的表现(19:6-7

D. 经文的承先启后
保罗在过去的旅行佈道中,所面对的困难有来自政府的,外邦人的,但更多是犹太人的。他在第二次旅行佈道中,在哥林多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徒18:11)后,就启程回耶路撒冷。在途中,他和百基拉及亚居拉路过以弗所,就在那里传福音,与犹太人辩论。过后,他自己回耶路撒冷,留下百基拉和亚居拉在以弗所建立教会(徒18:18-22)。路加在这里没有清楚的说明保罗开始了他第三次的旅行佈道(徒18:23),可能路加没有意思要按照保罗的旅行次数来分段。[1] 保罗的第三次旅行佈道是到他先前在加拉太和弗呂家一带所建立的教会,[2] 目的是要坚固门徒(徒18:23)。过后,保罗就到以弗所。这以弗所成为他身为自由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宣教基地。这也是路加写这段经文的目的,说明保罗在以弗所展开他宣教事工之前那地区的属灵状况。[3] 以弗所是当时的大城,交通便利,利于传福音,但异教鼎盛。[4]

虽然保罗努力在他所建立教会的地方辩正福音,坚固信仰,但其他宗教观念或各种偏颇的教导还是在各地盛行,尤其是施洗约翰的教导,影响了在亚历山太城和以弗所的犹太人。[5] 因此,路加在保罗要回到以弗所之前,就加插了这两段经文,描述一群未得完整福音信仰的群体,特别是受施洗约翰教导影响的人,使保罗和他的助手能纠正他们的缺陷,让不完整的道得以成为完整,[6] 让信仰旧约的犹太教犹太人得以过渡进入基督教信仰。[7] 当任何信仰上的缺失被补足了之后,主的道就在以弗所兴旺起来,并传遍了亚西亚省。这是保罗宣教的高峰。在当时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挡福音的扩展(徒19:11-20)。

E. 经文注释
信仰的欠缺和不完整是这两段经文所要处理的议题。路加把这两段经文放在一起,以便能做一个比较。[8] 这两段经文都牵涉到施洗约翰的洗与基督教的关系。[9] 作者就在保罗要在以弗所建立宣教基地之前,借用亚波罗和十二门徒的经历来解决旧约犹太人过渡到新约基督教信仰的问题,[10] 使不完整的信仰得以完整,也使保罗完成了犹太人归主的工作。但最重要的是作者要带出两个问题:第一,要正视正在影响各地的施洗约翰教导;第二,施洗约翰洗礼的教导与基督教的关系。[11] 作者指出施洗约翰的教导影响了当时两个大城市,就是亚历山太城和以弗所,表明了这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另外,在希罗的文化里,礼仪是宗教重要的外在表征。因此,解释基督教的洗礼和犹太教或施洗约翰的洗礼的分别,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路加写这段经文的目的。[12]

1. 要通过有正确属灵认知领袖的教导使有缺陷的信仰完整
18:24-19:7
       I.在教义上的缺陷18:24-28
        这段经文是保罗开始他的第三次旅行佈道在回到以弗所之前,在以弗所所发生的事。经文的结构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讲述保罗离开以弗所后,亚波罗到以弗所去并呈现出在信仰上教义的缺乏   (18:24-25 );第二,描述亚波罗如何虚心地接受百基拉和亚居拉的教导(18:26 );第三,看到亚波罗受完整信仰后的表现(18:27-28 )。若仔细分段,这段经文可以做ABC A’ B’C’平行(symmetry)的排列方式:
        A 亚波罗到以弗所18:24
              B 传讲有缺陷的福音18:25
                  C 百基拉和亚居拉向亚波罗的解释18:26
       
        A’ 亚波罗离开以弗所18:27a
              B’ 传讲完备的福音18:27b
                  C’ 亚波罗向犹太人的解释18:28

从以上的结构,看出当亚波罗得帮助后,他也能帮助其他在信仰上有缺失的人。

       a. 亚波罗在教义上的缺乏(18:24-25
经文:18:24  ()有一个犹太人,名叫亚波罗,来到以弗所。他生在亚历山太,很有学问口才,擅长讲解圣经。
᾿Ιουδαῖος δέ τις ᾿Απολλὼς ὀνόματι, ᾿Αλεξανδρεὺς τῷ γένει, ἀνὴρ λόγιος, κατήντησεν εἰς Εφεσον, δυνατὸς ν ἐν ταῖς γραφαῖς.

24节的开始是δέ,“但”。这字在新译本没有被翻译出来。但它却带出与第23节的对比,就是当保罗在加拉太和弗呂家一带教导基督教正确信仰坚固门徒18:23)的时候,亚波罗这位从亚历山太来的犹太人却来到以弗所教导有关耶稣的事,但却是在教义上有缺陷的教导。

路加在这里强调亚波罗[13] 是犹太人,[14] 目的是要让读者看到这位犹太人在之后信仰上的完备或认知的转变。这犹太人也不是没有背景的人物,因为他是从亚历山太城来的。这城是罗马第二大城市,是由亚历山大大帝所建立。它的人口有1/3是犹太人。有大学和大图书馆,这使它成为教育和哲学中心,是犹太人学术和释经的重地。甚至以后还发展了亚历山太学派。当代犹太人宗师斐罗也还在那里。[15] 亚波罗显然在那里对旧约圣经和当代修辞学有很好的训练和掌握,而被路加描述成一位有学问、口才、思想(ἀνὴρ λόγιος)和讲解旧约圣经最有能力的高手(δυνατὸς ἐν ταῖς γραφαῖς)[16] 这样的描写也解释了为什么亚波罗能很好地解释主的道18:25)并有力地驳倒犹太人18:28)。[17] 从约瑟夫的记载,知道施洗约翰的洗礼和他的教导在犹太人中非常有影响力。因此,就不会对亚历山太城和以弗所那些相信施洗约翰和耶稣教导的人感到惊讶。[18] 这也是作者要读者看到的。虽然施洗约翰已经死了,可是他的思想却能影响远在亚历山太城和以弗所的犹太人。[19]

经文:18:25 这人在主的道上受过训练,心灵火热,他很准确地讲论,并且教导人关于耶稣()的事,但他只晓得约翰的洗礼。
οτος ν κατηχημένος τὴν ὁδὸν τοῦ Κυρίου, καὶ ζέων τῷ πνεύματι ἐλάλει καὶ ἐδίδασκεν ἀκριβῶς τὰ περὶ τοῦ Κυρίου, ἐπιστάμενος μόνον τὸ βάπτισμα ᾿Ιωάννου·

亚波罗是不是基督徒?他是,因为他能准确地讲解主的道和主的事;他也不是,因为他只晓得约翰的洗。那到底他是不是基督徒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心灵火热(ζέων τῷ πνεύματι) 的“灵”是指亚波罗自己的灵,还是指圣灵?有许多人认为是指亚波罗自己的灵,因为作者接下来说亚波罗只知道施洗约翰的洗。那有人只知道约翰的洗而领受了圣灵却不知道圣灵的洗的事。[20] 另外,张永信也认为亚波罗还没有领受圣灵,他就好像使徒在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前的情况。[21] 但这“灵πνεύματι”的前面是有冠词(τῷ) 的,和罗12:11的用法一样;[22] 而且这句子的前后也描述了有关基督徒所认识的主的道和讲论教导主的事;除此之外,路加在描写一个基督徒时,通常是指一个人受了圣灵而不是水礼。[23]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灵是指圣灵。[24] 既然是指圣灵,那亚波罗就是基督徒,[25] 因为他心里已经有了圣灵,而且在使徒行传还没有一处有说到一个非基督徒能准确地讲论耶稣的事的。[26] 这提醒我们在初代教会,有许多例子是没有一致的现象的,是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划一各种现象的。[27]

既然亚波罗是基督徒,他就能很好地“学习κατηχημένος “主的道路ὁδὸν τοῦ Κυρίου这字“道路ὁδὸν [28] 也出现在使徒行传9:2; 19:9, 23; 22:4; 24:15, 23,是指基督教所信仰的内容,而“主Κυρίου”也自然指耶稣。[29] 那亚波罗又从那里知道施洗约翰的教导(τὸ βάπτισμα ᾿Ιωάννου)?当耶稣还在宣讲天国的福音的时候,可能有一些施洗约翰的门徒到著名的亚历山太城,并在那里传讲施洗约翰的教导。亚波罗可能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接触了这教导。[30]

除此之外,他也学习了有关福音书里所讲述的耶稣,并接受施洗约翰所教导的,即耶稣就是那要来的弥赛亚,也知道那将要来的圣灵的洗的应许(太3:11;可1:8,可惜他只知道约翰的洗(βάπτισμα ᾿Ιωάννου),却不知道五旬节圣灵降临和圣灵的洗已应验的事(徒1:52:1-4[31] 换句话说,作者写这节经文的目的是要指出亚波罗只知道福音的内容,却还无法领会它的意义和应用。[32] 因此,亚波罗的信息不是不对,而是不完整。[33] 就好像以马午斯路上那两个门徒,也不明白福音的意义和应用,需要复活后的耶稣讲解和指导(路24:13-27)。

小结:亚波罗虽然被路加指为基督徒而且有良好的圣经根基,但他的信仰仍有教义上的缺乏,因为他只知道约翰的洗,而不知道圣灵已降临的事。因此,我们可以说亚波罗是在理性或教义上有缺乏,但却不是生命的缺陷。所以,作者写这节经文的目的是要指出亚波罗只知道福音的内容,却还无法领会它的意义和应用。

       b. 亚波罗接受百基拉与亚居拉的教导(18:26
经文:18:26  这人()(开始)在会堂里放胆讲论起来;(可是)当百基拉和亚居拉听了()就把他接来,()把上帝的道更准确地向他讲解。
οὗτός τε ἤρξατο παρρησιάζεσθαι ἐν τῇ συναγωγῇ. ἀκούσαντες δὲ αὐτοῦ ᾿Ακύλας καὶ Πρίσκιλλα προσελάβοντο αὐτὸν καὶ ἀκριβέστερον αὐτῷ ἐξέθεντο τὴν ὁδὸν τοῦ Θεοῦ.

虽然亚波罗在基督教的教义上有缺陷,就是只知道约翰的洗,[34] 但他还是在会堂里大胆清楚(παρρησιάζεσθαι) [35] 地传讲有关耶稣的事。这大胆(παρρησιάζεσθαι)讲论耶稣基督的表现显示亚波罗是位有圣灵同在的基督徒,就如司提反6:10或保罗一样9:27[36]  百基拉和亚居拉听(ἀκούσαντες)到亚波罗有缺陷的教导后,不是当众指正他,而是把他接回家,以便把神的道(ὁδὸν τοῦ Θεοῦ) [37] 更详细准确地(ἀκριβέστερον)[38] 教导他。虽然亚波罗学富五车,但他没有看轻或反对让一个女人(百基拉)来指正他信仰上的缺失,特别是在那种男尊女卑的背景。[39] 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而百基拉和亚居拉没有当面指正亚波罗的举动,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榜样。他们所教导的道,可能是保罗教导他们有关基督教的教义,[40] 就是神藉众先知所说有关耶稣的弥赛亚预言和已经应验在耶稣的受死、复活、升天、救赎和圣灵降临的事,当然还有圣灵的洗的事。[41] 路加没有清楚记载这对夫妇所教导的内容,主要的目的可能是路加只想强调亚波罗是被这对夫妇教导的,并在他们教导后,亚波罗从教义上约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混合思想,完全过渡进入基督教的思想。[42] 当亚波罗得到完备的福音后,路加没有记载百基拉和亚居拉有没有为亚波罗施洗。其实也不用记载,因为亚波罗已经是一位基督徒,一位领受了圣灵却在教义上有缺陷的基督徒。[43] 因此,也不用再用水受洗了。[44]

小结:亚波罗虽然在教义上有缺失,但仍然是基督徒。因此,作者的目的是想强调亚波罗在属灵长辈的教导下,虚心学习,完全了他有缺陷的信仰。

       c. 亚波罗信仰完整后的表现(18:27-28
经文:18:27 ()亚波罗有意要到亚该亚去,弟兄们就鼓励他,又写信请门徒接待他。他到了那里,靠着恩典帮助很多相信并继续信的人,
βουλομένου δὲ αὐτοῦ διελθεῖν εἰς τὴν ᾿Αχαΐαν, προτρεψάμενοι οἱ ἀδελφοὶ γραψαν τοῖς μαθηταῖς ἀποδέξασθαι αὐτόν· ς παραγενόμενος συνεβάλετο πολὺ τοῖς πεπιστευκόσι διὰ τῆς χάριτος·

当亚波罗在教义上有缺陷的信仰被完备后,他有意到亚该亚去,意即他要到哥林多去(徒19:1。有“D”抄本在此处补充:“有一些哥林多人来到以弗所,听了亚波罗的讲道,就请求他一同前往他们的家乡...”。[45] 这虽然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何亚波罗会到哥林多去,但问题是如果是哥林多信徒要求亚波罗到哥林多去,那为何还要以弗所教会写信介绍?当然如果是亚波罗自己要去,写推荐信是贴切的做法。因此,本节经文就不需要加进上述的补充;若加上,反而增加解释的困难。[46] 曾与保罗在哥林多同工的百基拉和亚居拉可能是推动亚波罗到哥林多的关键人物。[47]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亚波罗过去在亚历山太城所受的希罗文化和哲学的训练能帮助那里的教会。[48] 因此,教会就写了推荐信给亚波罗,要哥林多教会接待他。亚波罗在哥林多大大地帮助了那里的信徒,证明了他们的看法是对的。不只如此,亚波罗还公开且有力地证明犹太人认为耶稣不是弥赛亚的想法是错误的。[49]

διὰ τῆς χάριτος这介词片语的意思是“蒙恩”。它可以修饰“信主的人τοῖς πεπιστευκόσι”,因为人能信所听到的,是出于神的恩典。它也可以修饰“帮助συνεβάλετο”,因为人的事奉、行事为人,都是靠主恩典的帮助才能成就的。[50] 但笔者认为布鲁斯(F.F. Bruce)的看法比较贴切,就是说这“蒙恩”是修饰“帮助”。[51] 因此,当亚波罗在哥林多的时候,靠着神恩典,他帮助了许多信主的人更坚定他们的信仰,因为有犹太人的反对,也继续在信仰上长进。不只这样,亚波罗也靠着神的恩典,公开大力地证明耶稣是基督,帮助了当地信徒的信心,是以后保罗很好的同工(林前16:12[52]

经文:18:28因为他当众有力地驳倒犹太人,引用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
εὐτόνως γὰρ τοῖς ᾿Ιουδαίοις διακατηλέγχετο δημοσίᾳ ἐπιδεικνὺς διὰ τῶν γραφῶν εναι τὸν Χριστὸν ᾿Ιησοῦν.

亚波罗不只在教会帮助信徒坚定信仰,更在教会外不断与犹太人“彻底辩论διακατηλέγχετο”。这“辩论”是指辩论到水落石出为止。[53] 意即亚波罗把旧约圣经那些有关基督的经文都拿出来辩论清楚,[54] 来向犹太人证明旧约所说的那位弥赛亚就是耶稣。[55] 这是亚波罗的特长,就是擅长讲解圣经(徒18:24。虽然亚波罗极力辩证耶稣就是弥赛亚,但路加没有记载有人因此而信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要读者看到虽然亚波罗用犹太人所相信的旧约圣经来证明耶稣是他们所期盼的弥赛亚,但他们还是不信。[56] 而亚波罗在哥林多的事奉,大大帮助了信徒的信心,也受到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的肯定。[57]

小结:亚波罗有缺陷的信仰被完备后,他在推荐下,到哥林多去。靠着神的恩典,大大帮助了当地的信徒,更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他们所期盼的弥赛亚。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要读者看到虽然亚波罗用犹太人所相信的旧约圣经来证明耶稣是他们所期盼的弥赛亚,但他们还是不信。

18:24-28的目的
这段经文(徒18:24-28的目的有:
1. 带出施洗约翰在各地的影响力和与基督教的关系,[58] 并指出约翰的洗在神学教义上的缺陷。
2. 藉亚波罗的叙述,解决在神学教义上有缺陷的信仰。[59]
3. 藉着解决神学教义上的问题,信徒在神学上的缺乏也得以解决。
4. 指出亚波罗成为后来哥林多教会重要的人物。
5. 带出亚波罗虽然没有受保罗的教导,但还是受保罗同工的教导,因此,神学观一致(林前3:5-9)。[60]
6. 使读者可以明白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的记载。
7. 使读者可以了解保罗不在以弗所所发生的事。[61]
8. 使读者知道亚波罗成为保罗很好的同工,一同在外邦人中传福音(林前16:12)。

9. 通过亚波罗证明犹太人对弥赛亚的认知有错误[62]
亚波罗是犹太人,是一位非常熟悉旧约的正统犹太人。但犹太人在认识耶稣这件事上,却是错误的,就是说犹太人对弥赛亚的认识是错误的。因此,作者藉亚波罗的描述来证明犹太人在弥赛亚的信仰上有错误的认知。

10. 通过亚波罗来证明犹太人自己也不明白自己所相信的旧约圣经[63]
亚波罗用旧约圣经来指出耶稣就是弥赛亚18:28),但犹太人还是不相信耶稣就是那位旧约所应许的弥赛亚,反映出犹太人自己对经文的不了解。这是莫大的讽刺。

11. 通过亚波罗用犹太人自己的经文向他们证明基督教的真理[64]
虽然亚波罗力驳犹太人(徒18:28),但这里并没有犹太人信主的记载。说明了犹太人的顽固和不信。结果,犹太人的事工就在保罗回到以弗所后完结。从此,救恩就临到外邦人了。

       II.在经验上的缺陷(19:1-7
        紧接着亚波罗的故事,路加追述保罗自己在以弗所,也遇见自称是信徒却在经验上有缺乏的人。这段经文的结构也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讲述保罗遇见十二门徒在经验上的缺乏(19:1-2 );第二,描述保罗如何教导十二门徒所缺乏的(19:3-5 );第三,看到十二门徒信仰完整后的表现(19:6-7 )。若仔细分段,这段经文可以做ABCC’B’A’同轴(concentric)的排列方式:[65]


        A 门徒的出现19:1
              B 未曾接受圣灵19:2
                  C 保罗的解释19:3-4
                  C’ 保罗的施洗19:5
              B’ 圣灵的降临19:6
        A’ 共约十二个门徒19:7

从以上的结构,看出这段经文的重点是保罗对有缺陷的福音的教导,使它得以完整。

       a. 十二门徒在经验上的缺乏(19:1-2
经文:19:1-2 (正当) 亚波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保罗经过内地一带,来到以弗所,()遇见几个门徒,问他们说∶「()你们信的时候,(同时)受了圣灵没有?」他们说∶「没有,连圣灵赐下来这件事,我们也没有听过。」
᾿Εγένετο δὲ ἐν τῷ τὸν ᾿Απολλῶ εναι ἐν Κορίνθῳ Παῦλον διελθόντα τὰ ἀνωτερικὰ μέρη ἐλθεῖν εἰς Εφεσον· καὶ εὑρών τινας μαθητάς· επέ πρὸς αὐτούς· εἰ Πνεῦμα Αγιον ἐλάβετε πιστεύσαντες; οἱ δὲ πρὸς αὐτόν· ἀλλ᾿ οὐδὲ εἰ Πνεῦμα Αγιον στιν ἠκούσαμεν.

᾿Εγένετοἐν τῷ τὸν是希伯来文惯用法,可翻译为“正当...的时候”。[66]
在上段经文,当亚波罗来到以弗所时,保罗回到安提阿。在这段经文,当亚波罗去到哥林多的时候,保罗才来到以弗所。他们两人没有机会碰面。路加的目的是带出保罗没有亲自教导过这位同工。[67] 保罗从内地一带来到以弗所,途中可能经过弗呂家和加拉太(徒18:23

保罗在以弗所遇到一些人,保罗看他们是门徒,但又有疑问。一般上,当路加用“门徒μαθητάς [68]”时,都是指耶稣的门徒。[69] 但有人说这些人不应该被称为“门徒”,因为他们只知道约翰的洗(徒19:4。另外,也有人说路加所谓的门徒是从保罗的角度来看,不过保罗不能肯定他们到底是不是门徒,因此保罗就问他们一个问题。[70] 新译本翻译保罗的问题为:“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有学者翻译为:“你们信以后,有没有圣灵?”这“信πιστεύσαντες”是简单过去式分词和“受ἐλάβετε”是简单过去式主要动词。在希腊文的文法,表示这两件事是同时发生的。[71] 除此之外,当保罗这样问的时候,表示他已经有这样的神学观念。从保罗的书信可以证明这一点(弗1:13;林前12:13。因此,这句话也可翻译为:“当你们信的时候,同时受了圣灵没有?”这其实就推翻了有些信徒说在信主一段时间后,才领受圣灵的洗。信主和领受圣灵的洗是同时发生的(弗1:13[72] 保罗问这问题的目的是要分辨他们到底是不是基督徒,[73] 要鉴定他们是否是重生的信徒(罗8:916;约壹5:9-13),[74] 因为重生的信徒是有圣灵为印记的(弗1:13)。

这些门徒的回答表明了他们不只不知道有圣灵这回事,[75] 而且连圣灵降临的事也不知道。但是施洗约翰的门徒最起码要知道有一位将要来的圣灵,要为神的子民施洗(太3:11;路3:16;约1:32-33[76] 这样看来,这些所谓的“门徒”,是不懂约翰所传的(路3:16[77] 因为他们对约翰所教训的只有片面的了解。[78] 他们甚至不了解施洗约翰的使命和他的洗的真义。[79] 另外,他们也没有领受圣灵,他们只是有宗教礼仪的洗礼,但却是未重生得救的“信徒”,[80] 就是还是属于未归信耶稣之人的行列,[81] 甚至只是自称自己是门徒的人。[82] 这跟亚波罗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亚波罗在来以弗所前就有圣灵了。[83] 他们在信仰上比亚波罗还不如。因此,作者的目的是要向读者表明约翰的洗的不完备,他的门徒更在认知上一代不如一代。[84] 意即他们在信仰有经验上的缺乏,就是没有经历圣灵的洗。

小结:以弗所那些人虽然被看成是“门徒”,但在保罗的询问下,证明他们不是,因为没有圣灵的内住。作者的目的是要向读者表明约翰的洗的不完备,他的门徒更在认知上一代不如一代。

       b. 十二门徒接受保罗的教导(19:3-5
经文:19:3-4保罗问∶「那么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他们说∶「是约翰的洗礼。」保罗说∶「约翰施的是悔改的洗礼,他告诉人民要相信在他以后要来的那一位,那一位就是耶稣基督。」
επέ τε πρὸς αὐτούς· εἰς τί ον ἐβαπτίσθητε; οἱ δὲ επον· εἰς τὸ ᾿Ιωάννου βάπτισμα.
επε δὲ Παῦλος· ᾿Ιωάννης μὲν ἐβάπτισε βάπτισμα μετανοίας, τῷ λαῷ λέγων εἰς τὸν ἐρχόμενον μετ᾿ αὐτὸν να πιστεύσωσι, τοῦτ᾿ στιν εἰς τὸν Χριστὸν ᾿Ιησοῦν.

既然那些门徒连圣灵都没有听过,保罗就问他们受洗的情况。这表明当时有不同种类的洗礼存在,即外邦人皈依犹太教的洗礼,昆兰社团的洁净洗礼,施洗约翰的悔改的洗及基督教圣灵的洗(藉水礼做外在印证)。[85] 这些门徒到底受那一类的洗礼呢?因此,保罗就细察地问他们。这些门徒的回答表明他们是约翰的门徒,但约翰也有传那将由弥赛亚所带来的圣灵的洗的事。可见,这几位约翰的门徒忽略了这教导,没有掌握约翰所传悔改的洗的真义,[86] 就是要相信那将要来的那一位。当保罗知道他们所受的是施洗约翰的洗后,他并没有否定约翰的洗的价值,反而向他们解释约翰的洗的意义,就是预备他们接受那将要来的弥赛亚。保罗不只向他们解释约翰的洗的意义,更向他们说那弥赛亚已经来了,他就是耶稣。[87] 因此,这批门徒的问题是他们并不认识耶稣原来就是那位约翰所说要来的弥赛亚。[88] 作者写这段经文的目的是要读者看到这批信徒的缺乏,就是在经验上缺乏接受耶稣的经历和圣灵的洗的经历。这也是许多犹太人所缺乏的经验,因他们还在等待弥赛亚的到来。其实,祂已经来了,只是他们不信。

经文:19:5      ()当他们听见了后,就受洗归入主耶稣的名下。
ἀκούσαντες δὲ ἐβαπτίσθησαν εἰς τὸ νομα τοῦ Κυρίου ᾿Ιησοῦ.

当这批门徒听了保罗的教导后,明白了约翰的教导,也知道耶稣就是那要来的弥赛亚,就相信了耶稣受洗归入耶稣的名下。可是,他们在之前不是已经领受了施洗约翰的洗吗?那他们是否是领受第二次的洗礼?因为亚波罗、十二使徒、五旬节那一百廿人,虽然受了约翰的洗,却没有再领受第二次的水礼。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领受了圣灵的洗,因此就不再需要受第二次的水礼,因为水礼是圣灵的洗的外在表记和印证。[89]

另外,从19:1-2的解释我们知道他们根本就不是基督徒,因此,他们其实不是重新受洗,而是在信主后第一次真正的洗礼。[90] 马歇尔也说上回的洗礼不算,因不是奉耶稣的名受洗。[91] 可是亚波罗也没有奉耶稣的名受洗,更不用说十二使徒了。因此,笔者认为重点不在有没有受第二次的洗,而是有没有领受圣灵。亚波罗有了圣灵,所以不必再受第二次的水礼;十二使徒也有了圣灵,因此也不必再受第二次的水礼;但这些以弗所的门徒,本身没有领受圣灵,在经验上有缺乏,在信仰上对福音的了解更是不完整,所以,他们可以说是听了保罗的福音后,才第一次领受了完整的福音,相信了耶稣,而奉耶稣的名受洗归入基督。而水礼是领受圣灵的洗的外在记号。[92] 这也表明了约翰的洗和基督教的洗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只是水礼,而后者是圣灵的洗。这也是路加写这段经文的目的。[93]

小结:作者写这段经文的目的是要读者看到这批信徒的缺乏,就是在经验上缺乏接受耶稣的经历和圣灵的洗的经历。同时也表明约翰的洗和基督教的洗是完全不一样的。

    c. 十二门徒信仰完整后的表现19:6-7
经文:19:6-7保罗()为他们按手,圣灵就(同时)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用各种的语言讲话,并且说预言。()他们一共约有十二人。
καὶ ἐπιθέντος αὐτοῖς τοῦ Παύλου τὰς χεῖρας λθε τὸ Πνεῦμα τὸ Αγιον ἐπ᾿ αὐτούς, ἐλάλουν τε γλώσσαις καὶ ἐπροφήτευον.  σαν δὲ οἱ πάντες νδρες ὡσεὶ δεκαδύο.
这十二门徒是在受了水礼后才在保罗按手后领受圣灵。这情况就好像撒玛利亚信徒,虽然信主受洗归入耶稣的名下了,但仍在彼得按手后才领受圣灵的洗(徒8:15-17。这表明圣灵的洗在使徒行传有不同临在的时间和方式,但重点是圣灵的洗是一个信主的人的一个印记。[94]

保罗的按手表示他被装备与耶稣和彼得的事工有同样的权柄和能力,神通过保罗的手做接下来的许多神迹奇事(徒19:11-19,接续彼得传福音的工作,[95] 并叫以弗所教会与耶路撒冷的教会连接。[96]

除此之外,以弗所信徒也经历了五旬节说方言和预言的现象。这方言在西方抄本有不同的解释:“其他语言,他们也知道所说,也自己翻译...”。[97] 这可能是要澄清所说的方言或受哥林多前书的影响,但这明显不在原版经文里。[98] 这方言可能是听不懂的,不过作者没有清楚说明。除了说明这群特别的“门徒”需要一些不寻常的恩赐印证以证明他们现在是完全属于基督的门徒外,[99] 它也说明了保罗在以弗所将展开一个崭新的事工,就是外邦人归主。以弗所将成为这运动的中心,就好像耶路撒冷成为犹太人信主的中心一样。而这十二个受洗归入基督身体的门徒,很可能就成为以弗所教会的先驱。[100]

这十二人就好像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当保罗按手使他们领受圣灵后,就再也看不到按手领受圣灵的记载了。作者这样记载的目的是表明保守的犹太人也进入耶稣基督的身体,完全了犹太人归主的事,使犹太人能顺利过渡到新约的新纪元里。

小结:作者除了说明这群特别的“门徒”需要一些不寻常的恩赐印证以证明他们现在是完全属于基督的门徒外,也说明了保罗完全了犹太人归主的事,并在以弗所将展开一个崭新的事工,就是外邦人归主。

19:1-7的目的
这段经文(徒19:1-7的目的有:
1. 以弗所也经历五旬节圣灵降临的事,说明保罗在以弗所展开了福音工作的一个崭新的纪元。[101]

2. 施洗约翰的地位在犹太人人中再怎麽的高,再怎麽的有影响力,他的洗礼还是有不足之处,需要信耶稣受洗归入耶稣的名下。[102]

3. 藉着这十二门徒指出施洗约翰的洗在经验上的缺陷,属灵上的不足,告诉读者施洗约翰的门徒同样需要耶稣基督的救恩,才能在救恩的事上,得以完全。[103]

4. 作者藉保罗的按手来说明圣灵的赐予是从使徒而来。撒玛利亚被彼得和约翰按手;以弗所被保罗按手。保罗的工作是接续彼得的。[104]

F. 应用
在处理过这信仰上的缺陷后,我们可以从中学习:
1. 我们要学习谦卑受教
学富五车的亚波罗谦虚地领受百基拉和亚居拉的教导。

2. 我们要灵巧地指正别人的错误
百基拉和亚居拉顾全亚波罗的感受,不在公开的场合指正他的缺失,是牧者可以学习的。我们当在私底下指正别人的错误。

3. 我们要与同工配搭合作,而不是竞争
亚波罗在哥林多传福音的事工上有果效。保罗称他为同工,而不是竞争对手。一同在不同岗位事奉造就哥林多教会的信徒。

4. 我们不要排斥在真理上有缺失的人,反要得着他们
保罗没有轻看以弗所的“门徒”,反而向他们讲解正确的真理。因此,我们也不要看轻那些在真理上不深入的人,反而要帮助他们。

5. 我们要被圣灵完全得着,也要靠圣灵来了解福音,来传讲福音
亚波罗能明白福音是因圣灵的光照。他能有力地传讲福音也是靠着圣灵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靠圣灵来成就神的事工,而不是自己的能力。离了耶稣,我们什麽也不能做。

G. 18:24-19:7的目的
整段经文的目的有:
1.   作者用两个不同的故事来述说施洗约翰的影响。[105]

2.   作者也叙述了对于施洗约翰的影响,跟随的人却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有领受圣灵,有的却没有;有的对耶稣和祂对圣灵的应许有认识,有的却没有;有的能很好的教导有关耶稣的事,有的却没有听过耶稣的教导。[106] 亚波罗不需要受水礼,但以弗所十二门徒需要。这说明约翰的门徒以不同的方式从旧约过渡进入基督教的信仰。[107]

3.   作者肯定施洗约翰在传讲要来的那一位的贡献,但他的门徒却一代不如一代,不明白起先施洗约翰的使命,而需要被纠正,使他们有缺陷的信仰被完全,就是只有在耶稣里,福音才得以完全。[108]

4.   作者也用这两个故事来说明施洗约翰的洗和基督教的洗礼是有分别的。前者只是悔改的洗,为的是要预备信徒等候那将要来的那一位;后者则是领受圣灵的洗,十架和耶稣的复活完成了前者的预言。[109]

5.   作者向读者指出若没有圣灵,就没有完整的福音,也就没有完整的基督教。当然人若没有圣灵的帮助,人也不可能会悔改得着生命的改变,[110] 也不可能用自己的力量和知识来跟随耶稣的教导。[111]

结论
旧约的纪元在以弗所信徒完全了信仰后,就告一段落。这是犹太人从旧约进入新约新纪元的分水岭,也是旧约最后一组人进入基督的身体。从此,再也看不到有关施洗约翰的记载,而犹太人进入耶稣基督身体的工作也已完成了。虽然人可能会在信仰上有欠缺,无论是在神学教义上还是在经验上,但神通过不同的管道,让有缺陷的信仰得以成全。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忠心在主的道上,努力并准确地传讲美好的福音,使更多人进入神的国度。当然这一切都要靠那赐各样恩赐的圣灵来成就神奇妙的救赎之功。




[1] Simon J. Kistemake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Exposition of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Book House, 1990 ), P.666.
[2] Ibid, P.666.
[3] Ben Witheringt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 A Socio-rhetorical Commentary (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8 ), P.562.
[4] 张永信,使徒行传(卷三),天道圣经注释(香港:天道书楼,2001),页2
[5] William J. Larkin, Acts, The IVP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Series 5 ( England: InterVarsity Press, 1995 ), P.269.
[6] A.E. Harvey, A Compan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The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2nd edn (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 P.457.
[7] Ben Witherington, P.570.
[8] Ibid, P.569.
[9] David John Williams, Acts, New International Biblical Commentary 5 ( Massachusett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1990 ), P.328.
[10] Ben Witherington, P.570.
[11] Ibid, P.569.
[12] Ibid, P.570.
[13] D抄本是全名:“Appollonius”, 但一般都作“Appollos”, 在埃及是很普通的名字, 不过Kilpatrick认为原本就是“Appollos”,与哥林多前书的“Appollos”平行;参看 Bruce M. Metzger,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stament, 3rd edn ( London: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75 ), P. 466.; F. F. Bruce,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3rd ed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0 ), P.401.
[14] 显示路加特别对族群的关注,参见Ben Witherington, P.564.
[15] Archibald T. Robertson著,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卷四:使徒行传,赖耿中译(美国:美国活泉出版社,1996),页550
[16] 张永信,页6
[17] Ben Witherington, P.564.
[18] J. Rawson Lumby,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0 ), P.327.
[19] Ben Witherington, P.570.
[20] John B. Polhill, Acts,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Vol. 26 ( Tennessee: Broadman Press, 1992 ), P.396.
[21] 张永信,页8-9
[22] F. F. Bruce,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3rd ed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0 ), P.402.; and John B. Polhill, Acts,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Vol. 26 ( Tennessee: Broadman Press, 1992 ), P.396.
[23] Ben Witherington, P.565.
[24] John B. Polhill, Acts,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Vol. 26 ( Tennessee: Broadman Press, 1992 ), P.396.
[25] C. K. Barrett,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2 Vols. ICC. (T&T Clark , 1999 ), P.887.
[26] David John Williams, P.326.
[27] Ben Witherington, P.565.
[28] D抄本ὁδὸνλόγος代替,可能要使经文容易解释,但正确的应当是ὁδὸν;参看 Bruce M. Metzger,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stament, 3rd edn ( London: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75 ), P. 466.
[29] C. K. Barrett, P.887.
[30] D抄本有“在他自己的故乡”这句话被放在“被教导”之后,意即早在公元50年,基督教就已经流传到亚历山太城;参见Bruce M. Metzger, P. 466.
[31] David John Williams, P.325.
[32] Simon J. Kistemaker, P.668.
[33] Warren W. Wiersbe, The Bible Exposition Commentary: An Exposi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the Entire “BE” Series, Vol. 1Illinois: Victor Books, 1973 ), P.479.
[34] Ben Witherington, P.566.
[35] Archibald T. Robertson著,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卷四:使徒行传,赖耿中译(美国:美国活泉出版社,1996),页552
[36] David John Williams, P.327. ; and Ben Witherington, P.567.
[37] D抄本没有τοῦ Θεοῦ,但还是放在经文里;参看 Bruce M. Metzger, P. 467.
[38] 更加详细,没有批评,只告诉他有关耶稣基督的事,加上使徒传道的原委,帮助他了解全备的福音,参见Archibald T. Robertson著,页553
[39] Simon J. Kistemaker, P.668.
[40] 马歇尔著,使徒行传,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蒋黄心湄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87),页284
[41] J. Rawson Lumby,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0 ), P.328.
[42] Ben Witherington, P.566.
[43] Ibid, P.567.
[44] 马歇尔著,页284
[45] Archibald T. Robertson著,页554
[46] Bruce M. Metzger, P. 468.
[47] Ben Witherington, P.568.
[48] J. Rawson Lumby, P.329.
[49] David John Williams, PP.325-26.
[50] Archibald T. Robertson著,页554
[51] F. F. Bruce,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3rd ed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0 ), P.402.; and John B. Polhill, Acts,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Vol. 26 ( Tennessee: Broadman Press, 1992 ), P.396.
[52] Warren W. Wiersbe, P.480.
[53] Archibald T. Robertson著,页555
[54] 张永信,页12
[55] F. F. Bruce, The Book of Acts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88 ), P.361.
[56] Jack T. Sanders, The Jews in Luke-Acts ( UK: Fortress Press, 1987 ), P.278.
[57] F. F. Bruce, The Book of Acts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88 ), P.361.
[58] Ben Witherington, P.570.
[59] Ibid, P.570.
[60] 马歇尔著,页282
[61] 同上,页282
[62] Jack T. Sanders, The Jews in Luke-Acts ( UK: Fortress Press, 1987 ), P.278.
[63] Ibid, P.278.
[64] Jack T. Sanders, P.279.
[65] 张永信称这结构排列为交叉对称;参见张永信,页16
[66] Archibald T. Robertson著,页556
[67] 马歇尔著,页285
[68] 指门徒或学习者,可能是当约翰死后离开耶路撒冷,不知道有关耶稣进一步的事,甚至有的连耶稣是谁也不知道,参见Archibald T. Robertson著,页557
[69] F. F. Bruce,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3rd ed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0 ), P.406.
[70] 马歇尔著,页285
[71] Archibald T. Robertson著,页558
[72] 同上,页558;也见F. F. Bruce,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3rd ed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0 ), P.406.
[73] David John Williams, P.329.
[74] Warren W. Wiersbe, P.480.
[75] William J. Larkin, Acts, The IVP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Series 5 ( England: InterVarsity Press, 1995 ), P.273.
[76] Warren W. Wiersbe, P.480.
[77] 这也是新约最后一次提到施洗约翰,见Archibald T. Robertson著,页558
[78] 张永信,页18
[79] Robert C. Tannehill, The Narrative Unity of Luke-Acts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1994 ), P.234.
[80] William J. Larkin, P.272.
[81] C. K. Barrett,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2 Vols. ICC. (T&T Clark , 1999 ), P.894; Warren W. Wiersbe, P.480.
[82] 斯托得著,当代圣灵工作,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0),页42
[83] F. F. Bruce,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3rd ed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0 ), P.406.
[84] F. F. Bruce, The Book of Acts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88 ), P.363.
[85] 当代神学辞典,上册,é 洗礼,û G.R.B.-M 著。
[86] Archibald T. Robertson著,页559
[87] Ben Witherington, P.571.
[88] John B. Polhill, P.396.
[89] 斯托得著,当代圣灵工作,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0),页52
[90] Archibald T. Robertson著,页560
[91] 马歇尔著,页287
[92] 斯托得著,页52
[93] Ben Witherington, P.570.
[94] John B. Polhill, P.400.
[95] Robert C. Tannehill, The Narrative Unity of Luke-Acts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1994 ), PP.236-38.
[96] Warren W. Wiersbe, P.481.
[97]other tongues, and they themselves knew them, which they also interpreted for themselves; and certain also prophesied”;斜体字是加进去的,参看 Bruce M. Metzger, P. 470.
[98] Bruce M. Metzger, P. 470.
[99] 马歇尔著,页288
[100] F. F. Bruce, The Book of Acts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88 ), P.365.
[101] 张永信,页14
[102] 同上,页14
[103] 张永信,页16
[104] Simon J. Kistemake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Exposition of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Book House, 1990 ), P.681.
[105] Robert C. Tannehill, The Narrative Unity of Luke-Acts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1994), P.233.
[106] Robert C. Tannehill, P.233.
[107] Ben Witherington, P.570.
[108] Robert C. Tannehill, The Narrative Unity of Luke-Acts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1994 ), P.234.
[109] Ben Witherington, P.570.
[110] William Barclay,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6 ), P.142.
[111] William J. Larkin, Acts, The IVP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Series 5 ( England: InterVarsity Press, 1995 ), P.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