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5日星期五

教会历史:圣殿被毁经过和原因

本文是阅读黄锡木的《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的分享。范围从§82§97§§82-86是讲述圣殿被毁的经过。耶城被罗马军占领后,存活的革命分子逃到马萨他城进行最后的一击(§87)。在知道自己没有获胜的指望后,全体男人妇孺集体自杀(§88),只剩下7个人逃过大难,向进入堡垒的罗马兵讲说惨况(§89)。战争就此结束。罗马政府对战后的耶城严加管制,不希望它再成任何宗教中心(§90)。提多凯旋回罗马,展示战利品,受隆重仪式迎接(§91)§§92-93则讲述早期基督徒对圣殿被毁事件的诠释。对犹太人来说,圣殿被毁是个噩耗,当纪念并为之哭泣(§94)。另外,从§§95-97的描述中,犹太人再次经历由多米田而引起的恐怖统治。《犹太战史》是介于公元7579年出版的。[1]


一,§§82-86圣殿被毁经过和原因(公元70)
(《犹太战记》6.271-2846.392-394399-4207.1-4)

1.圣殿被毁经过

圣殿着火,罗马兵逢人就杀,不分老幼,血流成河,惨叫声、哭叫声四起,一片火光,横尸遍野。[2] 这是约瑟夫对圣殿被毁的凄惨描写。它在公元709月被毁了。[3]
据约瑟夫的记载,提多想要保存圣殿,[4] 但愤怒的罗马兵不听命令,烧圣殿,逢人便杀,城中血流成河,变成火海。[5] 但是,在Christian chronicler Sulpicius Severus里却记载提多其实是力主毁掉耶城和圣殿的。[6] 这和约瑟夫的记载是完全相反的。因此,约瑟夫这样的记载似乎有恭维提多的意图,把他描写成正面的人物,并把圣殿被毁这事件归咎于犹太人。[7]

凯撒看到圣殿已经被烧毁了,留下也没用,就下令把圣殿全部拆毁,不留下一块砖瓦石头。[8] 另外,陈润棠更具体地说明罗马兵为了挖取熔化流入石缝中的金子,把圣殿的墙壁石头撬开粉碎掉。[9] 这些记载与圣经的记载不谋而合,更具体地化了耶稣在圣经中(24:2,可13:2,路21:6)对耶城将被毁的预言。

(耶稣)对门徒说∶「你们不是看见了这一切吗?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必没有一块石头留在另一块石头上面,每一块都要拆下来。」(24:2)

虽然圣经没有详细地描写圣殿的石头如何一块块地被拆毁,但约瑟夫的资料提供了详情,补充了这段经文的背景。
另外,罗马军不分老幼的厮杀凄凉情景,帮助我们更能感受耶稣在以下这些经文的伤痛。

耶稣走近耶路撒冷的时候,看见了城,就为城哀哭,( 路加福音19: 41 )
要摧毁你和你里面的儿女,( 路加福音19: 44 )
耶稣转过身来对她们说∶é耶路撒冷的女儿啊,不要为我哭,却要为你们自己和你们的儿女哭。û ( 路加福音23:28 )

耶稣哭了。在要上十架的路上,祂要那些为祂哭泣的妇女,为自己的儿女哭泣,因为祂被钉十架是耶城犹太人的不幸,而不是耶稣的不幸。[10] 为什么耶稣这么认为呢?根据约瑟夫关于圣殿被毁时城里横尸遍野的凄凉惨况,更凸显出耶稣爱人却被人拒绝的伤痛。因此,祂哭了!

2.圣殿被毁原因

在约瑟夫的叙述中,他带出圣殿被毁其实是因有一批激进分子、骗棍和冒充传达神信息的人带头引起的。[11] 当罗马军开进耶城圣殿时,他带出神其实在掌控一切。祂让罗马军虏获那些激进派恶霸,惩罚他们。[12] 因此,我们可以说,约瑟夫似乎是要读者相信这场战争不是那些当权并爱好和平的犹太祭司引发的,而是那些控制着祭司和尊贵人的激进造反派强匪所引发的。但为什么那些犹太人要听激进派人士的话呢?约瑟夫解释说是因为犹太人认为历史是掌控在神手中。世界列强的起落都在神的掌控中,罗马当然也不例外;甚至罗马也是神的工具,来惩罚那些作恶的强匪,洁净被污染的圣城。[13]

另一方面,约瑟夫在叙述中也强调,若不是神自己把耶城交给罗马军,他们是不会那麽轻易就攻取坚固的耶城的。约瑟夫更通过提多的口来加强他的观点。提多说:é神确是与我们在同一阵线了。是神自己把犹太人从这坚固的保障中打垮的,不然的话,有哪一只人手、哪一种人造武器可以攻得破这些楼塔呢?û[14] 因此,约瑟夫要强调不是犹太人的神被打败了,而是神帮助提多打败了犹太人。

为什么约瑟夫要极力向他的读者述说犹太人的神是帮助罗马人,而犹太人的反叛是被一小撮人操纵而引发的呢?因为在当时的罗马人印象中,犹太人是好斗和有奇怪文化的一群。他们认为是他们的神胜过犹太人的神。约瑟夫要消除罗马人的反犹太观念,并说明提多的胜利是因犹太人的神眷顾他的缘故。另外,约瑟夫也根据犹太人过去的传统,爱好和平,是忠心可靠的公民,来表明犹太人的特性。[15]

约瑟夫说:é要不是耶城自己出了一批自取灭亡的百姓,何以会落得如此不幸呢?û[16] 约瑟夫让读者认识到耶城被毁是因一小撮激进分子和出了一批自取灭亡的百姓,而他们也已就地正法,意思是大部分的犹太人是爱好和平的。[17] 另外,从政治的角度来看,由于当时好几任巡抚的不当管治,造成全国普罗大众普遍有反罗马统治的情绪。这刚好就被这批激进分子给利用了。[18] 虽然如此,圣经对耶城的被毁却有不同于约瑟夫的看法。

当耶稣骑着驴进耶城时,众人都以王的方式来迎接祂。可是,就在这欢愉的时刻,路19:41却记载了耶稣为耶城落泪,祂哭了。

耶稣走近耶路撒冷的时候,看见了城,就为城哀哭,说∶「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于你平安的事,但现在这事在你眼前是隐藏的。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垒攻击你,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要摧毁你和你里面的儿女,没有一块石头留在另一块石头上面,因为你不知道那眷顾你的时期。」( 路加福音19: 41-44 )

为什么耶稣为耶城哀哭呢?因为祂向耶城表明祂是预言中的弥赛亚,并以许多神迹证明,但仍遭拒绝。于是祂预言耶城将无可避免地遭受毁灭(19: 41-44,21:20-2423:28;太24:215-22;可13:214-20)[19] 同样的情形也曾发生在旧约的第一圣殿被毁(参以西结书4:1-3)的记载上。以色列人因不肯听神的话而遭受神的审判,导致耶城被围,第一圣殿被毁(公元前586)[20] 在新约的时候,犹太人仍然不愿意回转悔改相信耶稣是他们的救主,是他们所盼望的弥赛亚,是他们的神。因此,第二圣殿也因犹太人不愿接受道成肉身的耶稣而被罗马在公元709月底被拆毁毁了。[21]

这里,路加通过路加福音的记载解释耶城被毁是因犹太人不肯接受耶稣,是因他们得罪了神的缘故。而约瑟夫的记载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耶城的被毁。约瑟夫是以政治的进路来让读者看到圣殿被毁是因一小撮激进分子操纵的结果,再配合百姓对罗马巡抚统治的不满情绪而引发的。当然,他们都是被罗马给毁灭的,但两者的进路显然不同。路加是以宗教为进路,而约瑟夫却是以政治为进路。但却可以让读者在这事件上通过不同的层面来了解圣经的记载。

二,§§87-89马萨他事件( 公元74 )
(《犹太战记》7.280-285295-299315-3167.320-321323-3367.391-406)

关于马萨大事件,约瑟夫的记载也许是独有且是唯一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其他人有这方面的记载。他强调那些在马萨他的革命分子是恶人,并借着以利亚撒的口向他的读者说他们自杀是因神对他们的审判,因为他们过去一直不公义地杀害自己的同胞。现在轮到他们要亲自杀害自己的亲人。所以,自杀是他们的报应和罪有因得。

约瑟夫为什么要有这独特的记载呢?约瑟夫本人也在哥他巴打(Jotapata)的一次军事失败后拒绝自杀,反而投降罗马军。[22] 因此,这记载的目的是要讨好当时的凯撒吗?有学者反映说他有这意图。[23]

当然,约瑟夫也借着这样的叙述来向他的读者说明所有的反叛分子已经被歼灭了。这是反叛的下场。间接告诉周边省分的犹太人,é因为天下间还有什么地方没有落入罗马人的统治范围呢?û[24] 不要有反叛的念头。马萨大事件也成为后世犹太民族忠贞国魂的标志。[25]

三,§§90-91圣殿被毁后罗马的反应
(《犹太战记》7.216-218132-152)

战后的耶城,当然被罗马继续统治。以前犹太人所交的圣殿税,现在变成罗马加比多神殿的税。罗马人也把所虏获的大批战利品搬到罗马大肆游行。间接告诉读者,还有那些周边省份的犹太人,抵抗罗马是徒然的,其结果是死。[26]

四,§§92-94圣殿被毁后的诠释
(《教会历史》3.5.2-3;《巴拿巴书信》16.1-26-10;《米示拿》之á论斋戒ñ4.6-7)

1.优西比乌《教会历史》3.5.2-3
优西比乌再次强调犹太人的罪。他们不止不相信耶稣,还逼迫基督徒,杀了司提反和雅各。[27] 这点与圣经使徒行传的记载相符(7:54-60)

但司提反被圣灵充满,定睛望着天,看见上帝的荣耀,并且看见耶稣站在上帝的右边,就说∶「看哪!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边。」众人大声喊叫,掩着耳朵,一齐向他冲过去,把他推出城外,用石头打他。那些证人把自己的衣服,放在一个名叫扫罗的青年人脚前。他们用石头打司提反的时候,他呼求说∶「主耶稣啊,求你接收我的灵魂!」然后跪下来大声喊着说∶「主啊,不要把这罪归给他们!」说了这话,就睡了。司提反被害,扫罗也欣然同意。从那天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受迫害;除了使徒以外,所有的人都分散到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地。(7:54-60)

当圣殿被毁时,基督徒的遭遇是如何的呢?优西比乌记载了在圣殿被毁前,基督徒被提醒要离开耶城,从而躲过了被杀的命运。陈润棠也说耶城被毁,基督徒不在城中。原来在耶城被灭前四年,即公元66年,罗马军曾一度攻打耶城,把城围困起来。当时是叙利亚总督迦流(Gestius Gallius)领军。他本可战胜犹太人,但出乎意料之外,他竟败在犹太人面前,损失惨重,而犹太人只受极少的伤亡。这使犹太人很高兴。但基督徒却想起耶稣在橄榄山上所说的预言和警告:[28] (也参马太24:15-22, 马可13:14-20 )


「当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军队围困的时候,就知道它荒凉的日子近了。那时,住在犹太的,应该逃到山上;住在城里的,要离开;住在乡下的,不要进城。因为这是报仇的日子,使经上的一切话都得应验。当那些日子,怀孕的和乳养孩子的有祸了!因为大灾难要临到这地,烈怒要临到这民。他们将倒在刀下,被掳到各国,耶路撒冷必被外族人践踏,直到外族人的日期满足。( 路加福音21:20-24 )

于是,基督徒离开了耶城,逃过浩劫。

优西比乌也说耶城被毁是因神公义的审判,é审判那些迫害基督徒和祂门徒的人的不义,将那一代行恶之人全部从地上除灭。û[29] 这解释使圣殿被毁这事件又多了一层的诠释。

这之前,路加解释圣殿被毁是因犹太人不肯接受耶稣是弥赛亚,是宗教进路;约瑟夫则是政治进路,强调是一小撮强匪引领所为;而优西比乌则以基督徒的观点来说明圣殿被毁是因犹太人迫害基督徒的缘故而被神审判所致。

2.《巴拿巴书信》16.1-26-10

《巴拿巴书信》是圣殿被毁后写于公元130年的。[30] 作者重申信耶稣的人的身体才是神的圣殿。它替代了耶城有形的圣殿,而这圣殿是通过接受耶稣的赦罪之恩而被建造。只要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就成为新人,再次从头被造。[31]因此,耶稣才是圣殿背后的真意。[32]

当日子的尽头来到时,人们必然会奉主的名欣然建造神的殿。。。殿被建造,是透过接纳赦罪之恩,将我们的盼望置于那圣名之上,成为新人,再一次从头被造。。。为主而建造的灵宫圣殿了。[33]

乍看之下,这段记载似乎和圣经有关基督徒的身体就是神的圣殿的记载相符。但仔细观测,其实他们之间存有相异处。约翰记载耶稣说圣殿将被毁但三天后被重建,而耶稣的身体就是神的圣殿。

耶稣回答∶「你们拆毁这殿,我三天之内要把它建造起来。」犹太人说∶「这殿建了四十六年,你三天之内就能把它建造起来吗?」但耶稣所说的殿,就是他的身体。( 约翰福音2:19-21 )

é耶稣所说的殿,就是祂的身体û,意思是当耶稣复活后,神的圣殿(意即耶稣的身体)就已经被建好了。这是耶稣所表述的。当一个人接受耶稣进入他的生命时,他的身体就已经是神的殿,而不需要信徒再另外建造。以下的经文也支持这样的看法。
也就象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借着耶稣基督献上蒙上帝悦纳的灵祭。( 彼前2:5 )
难道不知道你们是上帝的殿,上帝的灵住在你们里面吗?( 林前3:16 )
如果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经过去,你看,都变成新的了!( 林后5:17 )

圣经记载信徒已经被神亲自建造成灵宫,也已经是新造的人了,不是《巴拿巴书信》所说要自己为主去建造,[34] 而且还正在建造。那是以道德主义来刻画救恩之道。《巴拿巴书信》主张信徒除了接受神的救恩外,还要去遵行律法以行为道德来在神的国里得荣耀,不然就会被灭亡。[35] 这样的观念与圣经是迥异的。圣经罗马书宣称信徒是领受因信称义的救恩之道,而不是道德主义的救恩之道。怪不得它没有被收录在新约正典里。

3.《米示拿》之á论斋戒ñ4.6-7

对犹太人来说,圣殿被毁是个噩耗,当纪念并为之哭泣。显示犹太人还是把眼目注视在有形的圣殿上,而不愿转移他们的视线到救主耶稣的脸光上。但对基督徒来说,他们已把无形的圣殿(即神自己、耶稣本身、信徒的身体、)替代过去有形的圣殿,正如约翰在启示录所说:é主全能的上帝和羊羔就是城的圣所。û(21:22)。最终将会是神与人同住(21:3)

五,§§95-97多米田
(绥屯纽《多米田》1213;戴奥卡修斯《摘要》67.14.1-3)

§§95-97的描述中,犹太人再次经历由多米田而引起的恐怖统治。他要人称他为神。他也没收基督徒的家产,逼迫他们。有关的记载补充了新约的背景资料,特别帮助了解约翰写《启示录》的背景。

六,圣殿被毁对新约的影响

1.            圣殿被毁,国家灭亡,犹太人被赶逐分散。[36]
2.            撒都该派和祭司制从此消失,圣殿的崇拜和献祭也在历史上消失。会堂制从此代替了圣殿的地位。文士取代了法利赛人,教授律法,因此犹太教才得以保存。[37]
3.            犹太人在彼拉多及众人前的承诺,祂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果然应验了。此后千余年,他们被各国抛来抛去。[38]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啊,你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把奉派到你们那里的人打死。我多次想招聚你的儿女,好象母鸡招聚小鸡到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你看,你们的家必成为荒场,留给你们。(太 23:37-38
群众回答∶「流他的血的责任,归在我们和我们子孙的身上吧。」(太 27:25

结论

圣殿被毁从政治层面来说是因一小撮强匪所引发;从宗教进路则是犹太人拒绝耶稣他们的弥赛亚所致;从基督徒的角度乃因犹太人迫害基督徒的缘故。三个层面,虽不同,但互相补充。圣殿被毁后,新约神的子民从有形的建筑转移至无形的圣殿,那就是信徒的身体。而旧约一再强调的心灵的痛悔,而不是外在的献祭,则通过有形的圣殿被毁后表露无遗。





[1] Craig A. Evans ( ed. ),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Background ( Downers Grove, IIIinois :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 P. 596.
[2] 黄锡木,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页170-172
[3] 同上,页172
[4] 同上,页170-172
[5] 陈润棠,新约背景(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4),页122-3,也参见黄锡木,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页176
[6] Louis H. Feldman and Gohei Hata, Josephus, Judaism and Chritianity ( Michigan, Detroit :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7 ), s.v. “Josephus and the Roman Empire as Reflected in The Jewish War” by Menahem Stern, P.73; 也参见Craig A. Evans ( ed. ),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Background ( Downers Grove, IIIinois :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 P. 587.
[7] 黄锡木,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页169
[8] 同上,页176
[9] 陈润棠,新约背景(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4),页122-3,也参见黄锡木,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页176
[10] Donald A. Hagner, World Biblical Commentary : Luke 18:35-24:53 ( Dallas, Texas : Word Books, 1993 ), PP.1136-9.
[11] 黄锡木,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页153161
[12] 同上,页173
[13] Craig A. Evans ( ed. ),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Background ( Downers Grove, IIIinois :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 P. 597.
[14] 黄锡木,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页174-175
[15] Craig A. Evans ( ed. ),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Background ( Downers Grove, IIIinois :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 P. 597.
[16] 黄锡木,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页174-175
[17] 黄锡木,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页174
[18] Craig A. Evans ( ed. ),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Background ( Downers Grove, IIIinois :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 P. 586.
[19]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IIé会幕,û Arthur E. Cundall 著,页1102; 也见Donald A. Hagner, World Biblical Commentary : Luke 18:35-24:53 ( Dallas, Texas : Word Books, 1993 ), P. 933.
[20] Donald A. Hagner, World Biblical Commentary : Luke 18:35-24:53 ( Dallas, Texas : Word Books, 1993 ), P. 933.
[21] Ibid, P. 688.
[22] 陈润棠,新约背景(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4),页117
[23] Louis H. Feldman and Gohei Hata, Josephus, Judaism and Chritianity ( Michigan, Detroit :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7 ), s.v. “Josephus and Masada” by David J.Ladouceur, PP. 95-111.
[24] 黄锡木,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页164
[25] 陈润棠,新约背景(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4),页124
[26] 黄锡木,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页183
[27] 同上,页185
[28] 陈润棠,新约背景(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4),页123-4
[29] 黄锡木,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页186
[30] Craig A. Evans ( ed. ),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Background ( Downers Grove, IIIinois :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 P. 1182.
[31] 黄锡木,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页187
[32] Craig A. Evans ( ed. ),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Background ( Downers Grove, IIIinois :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 P. 1182.
[33] 黄锡木,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页187
[34] 黄锡木,新约背景文献选辑背景(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0),页187
[35] 奥尔森著,神学的故事,吴瑞诚、徐成德合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2),页58
[36] 陈润棠,新约背景(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4),页112
[37] 陈润棠,新约背景(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4),页124
[38] 陈润棠,新约背景(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4),页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