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星期二

菲茲邁爾(Joseph A. Fitzmyer)的稱義觀:相信而成為正直

菲茲邁爾(Joseph A. Fitzmyer)的稱義觀:相信而成為正直

基本上,天主教把稱義解釋為成為義,因為上帝是公義的,所以人必須在上帝面前成為義人,並成為上帝的兒女。這樣的成義是表示人內在的更新和聖化,當然也包括了罪蒙赦免。[1] 至於,那是表達上帝的正義屬性,亦即上帝好而正確的秩序,也是上帝與其子民正確的秩序。所以,上帝把這賜給人,使人成為義,罪得赦免。[2] (動詞和名詞)則指相信或順服,亦即把自己完全交託給所相信的對象。[3] 所以,天主教主張因信稱義是表達罪人藉著上帝的恩典,透過相信耶穌基督而成為義人。[4]


菲茲邁爾也採取這樣的觀點,認為羅馬書是論述藉著恩典透過相信耶穌而稱義的福音,使猶太人和外邦人都一樣藉著相信耶穌而被拯救,以彰顯上帝的正直(uprightness)和愛。[5] 菲茲邁爾把羅馬書的翻譯為正直[6] 此外,菲茲邁爾也指出所表達的意義在舊約和被擄後有變化。在舊約,是指人與人或人與上帝的正確關係,可是在被擄後,卻表達上帝拯救的意思,履行上帝對恩約的應許,赦免悖逆的人。[7] 不過,菲茲邁爾認為保羅把上帝的解釋為上帝的屬性,是賜給人的恩賜,而稱義是指成為義,而不是宣告為義。[8]則是指相信基督,以致罪人被上帝稱義而得到正直的身份。[9]

在羅1:16-17,菲茲邁爾認為羅馬書的主題是上帝的。他把上帝的翻譯為上帝的正直。這正直意指上帝的拯救行動,藉著在基督裡的工作,使所有願意相信基督的人得到救恩。[10] 換句話說,菲茲邁爾把上帝的解釋為上帝的正直本性和上帝正直的拯救行動。[11] 此外,菲茲邁爾也把上帝的理解為上帝的屬性和恩賜。其中,屬性是指行動,恩賜是指身份,使人與上帝有正確的關係。再者,基督也是上帝的恩賜,使相信基督的人分享基督所彰顯的正直。[12] 至於,那是指委身(commitment),亦即在基督裡委身於上帝,[13] 也是指相信或回應福音。[14]

菲茲邁爾繼續在羅3:21-31指出耶穌的死是為了要彰顯上帝的正直,使相信基督的人成為正直。[15] 所以,這正直的身份不是因自己的能力或功德,而是因為上帝自己的行動。人就在上帝審判臺藉著相信耶穌而被宣告無罪,得到正直的身份,恢復與上帝正確的關係,成為上帝子民的成員。[16] 這表示救恩或稱義不是藉著律法,而是藉著[17] 只有藉著,上帝對人宣告的正直才有效。[18]

對於羅馬書4章,菲茲邁爾認為保羅的目的是要以亞伯拉罕作為證實堅固律法的論述,以及人是藉著恩典因信稱義的,以除去人的自誇。[19] 菲茲邁爾指出亞伯拉罕被上帝算為正直是因為他相信上帝和上帝所賜予的應許。所以,亞伯拉罕藉著而成為正直的典範。[20] 是指信靠上帝的應許,也是指相信上帝使耶穌從死人中復活,使人在上帝面前有正直的身份。[21] 而被稱義是使人與上帝有正確的關係。[22]

菲茲邁爾在羅9:30-10:10指出以色列所經歷的並不是說上帝對其應許不信實。所以,菲茲邁爾認為保羅在這裡是要捍衛上帝的信實。[23] 以色列錯誤地以自己的正直追求上帝的正直,所以,菲茲邁爾闡明藉著相信基督就可以得到正直的身份。而是指相信耶穌的死和復活,以得到正直的身份。[24] 至於上帝的正直,那是指上帝的屬性,有赦罪的大能。[25]

簡單地說,菲茲邁爾把羅馬書的翻譯為正直,也把上帝的正直解釋為上帝的正直屬性和上帝正直的拯救行動。人就在上帝審判臺藉著相信耶穌而被宣告無罪,被拯救而成為正直,並得到正直的身份,恢復與上帝正確的關係,成為上帝子民的成員。至於,那是指相信或委身。所以,菲茲邁爾對羅馬書因信稱義的詮釋是:人因相信而成為正直,得到正直的身份,與上帝建立正確的關係。




                [1] 廖上信,〈稱義(成義)〉(Justification),《神學辭典》(Theological Dictionary),增修版,1277-80;〈特利騰大公會議〉(Council of Trent),《神學辭典》(Theological Dictionary),增修版,671-4。廖上信也指出天主教與世界信義宗聯合會,在19991031日於奧格斯堡簽署一個有關“信德的成義教義”的聯合聲明,達到成義與稱義的基本共識,亦即接受罪人是藉著上帝的恩典,藉著相信主耶穌基督而得稱(成)為“義人”。
                [2] 古寒松,〈成義(稱義)〉(Justification),《神學辭典》(Theological Dictionary),增修版,300-3
                [3] 古寒松,〈信仰〉(Faith; Belief),《神學辭典》(Theological Dictionary),增修版,596-9
                [4] 廖上信,〈稱義(成義)〉,1277-80
[5] Joseph A. Fitzmyer, Roman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New York: Doubleday, 1993), xiii.
[6] Fitzmyer, Romans, 105.
[7] Joseph A. Fitzmyer, "Justification by Faith in Pauline Thought: A Catholic View," in Rereading Paul Together: Protestant and Catholic Perspectives on Justification, ed. David E. Aune (Grand Rapids: Baker, 2006), 78-9.
[8] Fitzmyer, "Justification by Faith in Pauline Thought: A Catholic View," 84-6.
[9] Fitzmyer, "Justification by Faith in Pauline Thought: A Catholic View," 87.
[10] Fitzmyer, Romans, 253-4.
[11] Fitzmyer, Romans, 257.
[12] Fitzmyer, Romans, 262-3.
[13] Fitzmyer, Romans, 137, 238.
[14] Fitzmyer, Romans, 256.
[15] Fitzmyer, Romans, 353.
[16] Fitzmyer, Romans, 346-8, 352.
[17] Fitzmyer, Romans, 359.
[18] Fitzmyer, Romans, 363.
[19] Fitzmyer, Romans, 369.
[20] Fitzmyer, Romans, 370-1.
[21] Fitzmyer, Romans, 386-8.
[22] Fitzmyer, Romans, 373.
[23] Fitzmyer, Romans, 576.
[24] Fitzmyer, Romans, 589-92.
[25] Fitzmyer, Romans, 583.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