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哥林多前書12章:不公平中的出路 - 願意彼此相顧的行動

哥林多前書12章:不公平中的出路

大綱:
1. 尊主為大的恩賜(12:1-3
2. 分工合作的恩賜(12:4-11
3. 彼此相顧的恩賜(12:12-26
4. 異中共聯的恩賜(12:27-31

公平是甚麼?是每個人都得到同等的待遇、東西、地位、身份、金錢或權力嗎?在2001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的《不公平的代價》中提到,這世界被貧富不均所困。1%的人以99%大多數人財富的減少為代價,劫貧濟富,造成1%所有、1%所治、1%所享的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不均世界。造成這情況的原因是因為政府失能,使財團扭曲市場,只求自己的財富如滾雪球般膨脹,引致市場失靈、薪資停滯、工作機會消失、稅賦愈來愈重、社會福利卻一減再減。因此,作者提倡通過經濟和政治體系的改革來實現公平競爭、均等及公平。可是,保羅似乎有另外的想法。他在恩賜的論述上,似乎談不上公平,還極強調聖靈是隨自己的意思把不同的恩賜賜給不同的人。那在這樣不公平的環境中,保羅如何使眾人朝同一個方向前進呢?

1. 尊主為大的恩賜(12:1-3
保羅在論述不同的恩賜前,他先表明恩賜的最終導向,那就是尊主為大。為何這麼說呢?因為保羅指出被上帝的靈感動而說話的人,會說“耶穌是主”,並且也不會咒詛耶穌。換句話說,就是會尊主為大。保羅這樣說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社會有贊助人與被贊助者的結構。若教會裏面有贊助人和被贊助者,那贊助人會依舊把自己放在主人的位置,而視教會內被贊助者的弟兄姐妹為低下的階級。因此,保羅指出有聖靈恩賜的人只有一位主人,那就是耶穌基督,而不是那些贊助人。換句話說,那些贊助人也要視耶穌基督為主人,而自己就變成是主耶穌基督的奴僕。與其他弟兄姐妹一樣,都是主耶穌基督的僕人

另外,說“耶穌是主”的“主”的意思是願意順服,成為其奴僕。奴僕是按照主人的意思行事的。哥林多教會有許多恩賜,若是從聖靈來的,那就會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意思就是也會按照保羅所提議的方式去做。換句話說,若哥林多教會認為自己的恩賜是從聖靈來的,那就應該會尊耶穌為主,也願意按照主人的意思行事為人,即按照保羅接下來所提議的方式去行。因此,保羅提這經文的目的可能是讓哥林多教會先確定自己是屬於上帝的。既然是屬於上帝的,那也表示自己是願意按照上帝意思行的。所以,保羅先預備了他們願意的心,才論述所要處理的課題。

在不公平的環境中,要如何去處理這樣的景況呢?那就是先要有顆願意的心,並知道自己的定位和恩賜的最終導向。人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基督的僕人。既然自己是僕人,那自己所擁有的就是基督的,並且自己也只是被託付管理。那表示恩賜的最終導向是為基督,並按照基督的心意來管理和使用所擁有的。目的是要尊主為大。

2. 分工合作的恩賜(12:4-11
有了願意的心後,保羅就繼續論述如何在不公平中運用這顆願意的心。保羅指出恩賜有許多種,服事的職分也有許多種,工作的方式也有許多種。這些不同的恩賜,雖然有不同的職分名稱,也有不同的進行方式,但卻是從同一位聖靈領受的,也是服事同一位主,更是同一位上帝完成所做的一切。換句話說,是上帝使恩賜有許多種,也有不同的服事職分及工作方式。上帝就藉著聖靈分賜不同的恩賜給人,為要服事同一位主。同時,上帝也使人也藉著不同的工作方式來服事,為要使人得著益處。這表示這許多不同的恩賜、職分、及工作的方式,雖然各有專業,但目的是要使人得著益處,而不是各自表現自己的專業而已。那這些恩賜、職分、及工作的方式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嗎?

保羅例舉了同一位聖靈所賜的不同恩賜,如有智慧的言語、知識的言語、信心、醫病、行神蹟、講道、辨別諸靈、說方言、翻譯方言等等,並且指出這些不同的恩賜是聖靈隨自己的意思個別分給各人的。意思是每個人的恩賜雖不同,但卻是來自同一個源頭。同時,聖靈不是按照我們所認為的公平原則把同樣的恩賜賜給人,即每個人都有一樣的恩賜,而是聖靈把認為適合的恩賜分賜給不同的人,使人領受不同的恩賜。所以,雖然各人領受的恩賜有不同,看樣子好像不公平,因為都不一樣,並且也不是自己選擇的,可是那卻是聖靈大能的智慧所決定的,目的是要使別人得益處。注意是“別人”而不是“自己”得益處。因此,各人就不需要炫耀自己所領受的恩賜。

另外,既然不同恩賜都有同一個的目的,那就是要使人得著益處,那各恩賜之間就不要彼此比較或爭競,或是看重這個而輕那個,而要彼此分工合作,來完成恩賜所要達成的同一個目的。為了要完成使人得益處的目的,不同恩賜就需要分工合作,因為分工合作不單可以強化各恩賜的溝通聯繫,加強彼此的了解,也可以因為分工而使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並且因而擴大所能接觸的規模和範圍,使更多人受益。

雖然分工合作可以為各恩賜帶來益處,完成恩賜所要達成的目的,可是那是不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的恩賜都有不同。這可能使分工合作不易進行,也疑惑為何聖靈要賜下不同的恩賜。那保羅是如何在不公平中回答這樣的疑問呢?

3. 彼此相顧的恩賜(12:12-26
在回答這些疑問前,保羅先抓緊一個觀念,那就是只有一位基督,同一位聖靈,同一個身體,同一個目的(使人得益)。

保羅在論述中用肢體來比喻不同的恩賜。肢體雖然有不同,但卻是同一個身體的一部份。這些肢體在同一個身體有不同的類別、位置、功能及樣子。這就如我們雖然有族群和社會階級的分別,如猶太人、希臘人、奴隸及自由的,但在聖靈裡卻都被集中起來而成為同一個身體。這些有族群和階級分別的人就成為身體的不同肢體。這些肢體不能說自己不屬於這個身體,因此就不屬於這個身體。意思是各肢體不要排斥這身體,以為這身體只接納某一種的肢體。這表示身體是接納每一個不同的肢體,而不是只接納某種的肢體。要不然,每個肢體就要自己選擇做眼睛或耳朵而變成只有一種肢體在一個身體上。若是這樣的話,只有一種肢體的身體就不算是身體,也無法操作。不單如此,保羅也指出不同的肢體之間也不能彼此排斥說:“我不需要你。”雖然今天的教會不會去排斥不同階級的人,但隱約中同一個階級的人會不成文地聚集在同一個教會,而使其他不同階級的人覺得格格不入、無法融入,甚至轉換教會,另尋適合自己階級的教會。

這其實不是上帝的心意。上帝的意思是把不同的肢體一一放在同一個身體上,並指出身體上似乎比較軟弱的肢體,更是不可缺少的。不但如此,上帝因為把我們認為身體上不大體面的部份,裝飾得體面;不大美觀的部分,就更加要使它美觀。上帝爲什麽要把不同情況的肢體放在同一個肢體呢?是要肢體間能彼此互相照顧,免得身體上有分裂(哥林多教會就是這樣)。換句話說,互相照顧就需要有愛來聯繫。原來上帝把不同情況的肢體放在一起的目的是要我們學習彼此相顧,也就是彼此相愛。若大家都是一樣的,那就比較難彼此相顧。因此,恩賜雖然有不同,但目的是要彼此相顧,彼此相愛。

同樣的,在不公平的環境中,有人的資源比較豐富,有人的資源比較缺乏,但保羅不是刻意去除掉彼此的分別,而是在分別中要彼此相顧和相愛。這或許是在現實中比較能實行的方式。要在有罪的世界實現絕對的平等有困難,但可以在分別中彼此相顧和相愛,那就能減少彼此的分別和排斥。

保羅要哥林多教會先有願意的心,然後就用這願意的心來接納、彼此相顧,並且願意去愛不同族群、階級、不同恩賜的人。若大家都有願意的心,彼此接納、相顧及相愛,那分工合作的結果就能建立好基督的身體。因此,在不公平中彼此的互動和照顧可以使人得益,也可以建立良好的社會氛圍。

4. 異中共聯的恩賜(12:27-31
保羅雖然沒有除去彼此的不同,但卻呼籲在不同中願意去彼此相顧和相愛,因為大家就是基督的身體,是屬於這身體的肢體。這表示肢體雖然各有不同,但卻聯與同一個基督的身體。同樣的,恩賜雖然有不同,但卻是上帝在教會所設立的,為要建立基督的身體,聯繫彼此,使人得益。保羅列舉了不同的恩賜,如使徒、先知、教師、行神蹟的、醫病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各種方言的等等,並強調彼此的不同。雖然有不同,但卻是彼此聯繫在一起的,為要建立教會,建立彼此。雖然如此,保羅卻在最後呼籲我們要追求更大的恩賜,那就是13章所論述的愛,因為這愛就是各恩賜彼此相顧的基礎。

結論
雖然我們的環境有許多的不公平,哥林多教會也在不同的恩賜中彼此的分別和排斥,在教會生活中也產生許多問題,但保羅卻在不公平中指出一條出路。那就是有願意尊主為大的心在不同的恩賜中彼此相顧和連接,使人得著益處。雖然經濟和政策的改革可以幫助世界追求平等,但在進行這些改革的同時,或許也需要保羅所說的:有願意尊主為大的心在不同的恩賜(族群、階級)中彼此相顧和連接,使人得著益處。或許保羅的建議只能在願意尊主為大的範圍內施行,但若真的去行,那影響力是驚人的,並且也可能影響不是在這範圍內的人仿效而行,因為一點點麵酵能使整團麵粉發起來。

反思:
1. 若有願意尊主為大的心,那我如何可以在我的範圍內做麵酵影響的工作?
2. 分工合作強化了人與人的之間的聯繫,那我在哪一方面可以在家庭、工作、及教會如此行呢?

3. 習慣於個人主義的世代,可以在哪方面彼此相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