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星期日

閱讀分享:馬丁路德

1.《這是我的立場:馬丁路德傳記》羅倫培登

2.《馬丁路德神學研究》楊慶球

這閱讀報告是以四個不同的主題來回應以上兩本書的內容。書1表示羅倫培登的《這是我的立場:馬丁路德傳記》,書2表示楊慶球的《馬丁路德神學研究》。

a. 因信稱義的基礎是神的恩典

13說:路德之所以做修道士是因一次被雷電擊倒在地后而做的一個誓言。路德在后來放棄了誓言,使許多人對他當時起誓的心態作了許多褒貶不一的詮釋。有人說其實他不是真正被召的,為得是要逃避嚴厲的家教。在后來他對修道主義的批評,更說明他是一位沒召命的修士。


其實,在我看來,路德是真的遵守誓言的。他進了修院后就很認真地行了各種苛刻的操練,以討神的喜悅。但越做卻發現越不能以行為和各種修行來討神的喜悅,來平息神的忿怒。修道主義不但不能解決他心中的罪咎(123),而且他也體驗不到神的慈愛。這樣的掙扎持續了好幾年直到他在1517年發表了九十五條,反對售賣贖罪卷后,在論戰中開始明白因信稱義的奧秘。因神的恩典,祂賜人信心。因此,因信稱義的基礎是神的恩典。人只單靠神所賜的信心就能與神和好。神的義是神所賜與人的禮物,不是要求。基督在十架上的挽回祭滿足了神的要求,滿足了神對人的忿怒。這樣的認識,使他明白苦行並不能使人得救,也不能討神喜悅。在神學上,修道主義是錯誤的(1179)。因此,他不贊同與恩典相抵觸的修道主義(書247)。

1990年代初,當我初信主時,有一間極端教會教導說:得救是要加上行為的。好行為使我們得救,單單相信是不夠的。我就被它的教導困擾。雅各書2:24說: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而羅馬書10:9則說: 口裡承認,心裡相信,就必得救和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為(11:6)。到底哪一個才對?聖經都是無誤的嘛!上了老師的課后,就較能明白。原來信心是神所賜的。神藉著信心使人因信稱義,與神和好,並使人能追求好行為,使人有神的恩典和力量選擇良善。因此,追求好行為是因信稱義的結果。另外,人有好行為並不表示他與神有和好的關系,也不表示他有神所賜的信心,而是神恩典賜予的結果。因此,人因信稱義后就會進入好行為的追求中,以回應神的愛。若無追求好行為的心志(當然,我們時常因軟弱而犯罪),那不是否認了神在我們身上的恩典嗎?當然我們是無法以行為討神的喜悅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不斷經歷屬靈的掙扎,在罪人和義人之間體驗神的恩典以及人的無助,最后叫人無可自夸,使我們隱藏在基督裡面(加220)。


b. 信徒皆祭司的身份使人在工作中經歷神的恩典

路德把這個世界分成兩個國度,一是屬靈的國度,二是屬世的國度。前者是內心的,后者是地上的。愛連接了兩者並要求信徒成為討神喜悅的公民,順服地上的掌權者。

對照今天的情況,一般信徒都把屬靈和屬世的事分開。屬靈的事較能照神的要求去行;屬世的呢,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二元論把我們的生活一分為二,這並不是路德所倡導的。路德的呼召觀,我也稱之為工作觀,是不管你在何崗位,何職業,都要努力忠心地完成各事務,不去分俗或聖的(1214) (278),因信徒皆祭司的身份使俗和聖連接起來。既然是祭司的身份,工作無論是俗或聖,都當盡力做好,就如是事奉神一樣。人盡本分又依靠神的恩典工作,若成功,不驕傲;若失敗也不氣餒。人在工作中體驗神恩典的供應,實踐信心的生活,使人在工作中不只得到供應,也追求成聖的生活。因此,人當努力工作來回應神的恩典。所以,當我們把生活分成俗和聖時,我們就會在禮拜天感覺較靠近神,在其他天就較遠離神。這是人們清楚地把生活分成兩個不同世界的結果,造成有些人在星期天特別虔誠,其他的日子就比較隨便。星期天的基督徒就這樣誕生了!

另外,我也見過一些信徒在工作的表現隨便、不認真、不堅持神的道德原則等,認為這是俗的事,無關痛痒。為主作光作鹽的教導,難起作用。最近才知道我的上司、經理、總主任等都是基督徒,但所作的,卻不是基督徒當做的。他們制造數據,掩蓋實情等就是二分化的影響。教會實在有必要教導信徒,不要二分化個人的生活。個人的生活就是在主耶穌裡,沒有分俗或聖的。不然,信徒會以為真有如此的分法而產生兩種層面的生活。有些信徒無法適從,就只好在禮拜天認罪做好,安慰自己的良心,在其他天就在掙扎中。神的道不應只局限在教堂的四堵牆。它不應只在教會裡才能發揮作用,在外界,卻成了絕緣體。有弟兄就分享說台灣有一工作團契,目的是鼓勵信徒在工作中活出耶穌的樣式,這是值得在新加坡推展的。畢竟,人花在工作的時間越來越長了。

c. 基督是神的恩典

路德的十架神學說:只有通過十架,才能認識神,也只有通過耶穌的受苦,才能更體驗神對我們的愛。它處處顯示人的軟弱無助,需要神的拯救,是神獨自完成神的恩典,是神恩獨作說使人因信稱義。在基督以為沒有神的恩典。基督就是神的知識和恩典。在自然界中,再沒有恩典,除了基督以外,一切都不重要(書2138)。十架神學的另一面是榮耀神學,是通過神的工作、理性、自然神學、創造、形上學的思辨和道德神學的自救論等來認識神 (2158)

現今的社會一般都講求成功。一般都以物質擁有的多少來定成功。成功神學就在這樣的氛圍下脫穎而出。這也影響了基督的信徒。因為,若我們是從神的工作來認識神,榮耀神學就會造成信徒對神的認識有所扭曲,以為信靠神就只有祝福,沒有苦難。讚美神、奉獻給神是為了得到更大的祝福。榮耀神學也是因信稱義的大敵。它會導致靠行為稱義的神人合作說觀點,因為它是以人為中心的,會使人高估人的力量和能力,叫人驕傲,以為自己很棒,能靠行為稱義。另外,教會的崇拜,也漸漸沒有了因為耶穌為我們的罪受死在十架的憂傷,也沒有了祂受苦的反思,有的只是歡慶,只是祝福,只是宣講一些道德的規范。十字架的恩典漸行漸遠。剛信主的信徒若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他自然而然會以為耶穌只帶來福氣,沒有苦難。若遇到什麼攔阻,對神的疑惑不在話下,更有可能就這樣離開神了!

另外,人為滿足律法、理性、倫理的要求,便企圖通過律法、形上學、道德、哲學等來宣揚上帝。結果上帝成了人們追逐權力和支配他人的欲望化身(2159)。當路德注視羅馬教會時,他看見的是榮耀神學的具體表現。除此之外,教會組織中一些教牧人員的不合一、斗爭等或多或少也可能是受這榮耀神學的影響。我要權力,我要支配他人。耶穌是僕人的形象,在十架上的卑微,為門徒洗腳的模樣,在榮耀神學的洪流中被一一刷盡。十架神學的教導,應當再次被提起,讓耶穌重新坐在教會的寶座上。

除此之外,我也察覺一般非信徒很不能接受基督徒那種霸道的宣教方式。我們的神當然是獨一的真神,除他以外,別無拯救。我想,這種強勢的表達或許和榮耀神學有關。就如當初傳教士在中國的宣教,被當著是強勢的宗教和帝國主義(2160)。現今有些老一輩非信徒都記得當年的“國恨”。當向他們傳福音時,還會提起。還好在文革期間,有許多基督徒受逼迫和受苦,讓人看見神的大能(2160)。因此,我們當改變觀念,多注重耶穌的十架過於理性的傳送。

d. 承載神聖恩典的聖禮

路德與各改教家對聖禮看法的分歧,是改革宗或基督教心中永遠的痛。它是各宗派間最大的分歧。在當時就有路德宗/信義會、慈運理以及加爾文的長老宗和清教徒,還有重洗派/弟兄會。

他們最大的分歧是在於恩典與自然物有沒有結合和基督論。這兩點造成路德與慈運理在馬爾堡的會談不歡而散。路德的聖餐觀點是主的身體親身臨在餅和酒。但餅酒依舊是餅酒,為同質說,並通過信心領受聖餐救贖的恩典(書1296, 2108),而慈運理只說是紀念性,無救贖施恩的意義。雖然他后來改稱是屬靈的臨在。

路德和慈運理的分歧只造成各改革運動分道揚鑣,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但重洗派的下場,是好多人被殺。當然,它有些觀點,如救恩的神人合作說、反奧古斯丁主義、反對幼洗等,有商榷的地方。它也影響了現代的福音派主義。這些的分歧使今天全世界有好多不同的派別。當非信徒問說為什麼基督教也分那麼多派別時,沒讀過教會歷史的信徒始終說不出原因。因此,給人很不合一的印象。各立小山頭,為了掌權做頭。獨立教會的紛紛冒起,是否是受榮耀神學的影響(權力,支配)?還是因為有不一樣的看法而不願彼此順服?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基督教機構。許多性質相同的機構一開再開。難道就不能集中資源,更好的發揮機構的功用?好過半生不死的,常為經費禱告神!


當然,教會越多越好,但若在同一地區,有好幾間不同宗派的教會同時存在,又同時在同一地區傳福音,又不互相配搭,不曉得那區的居民會怎麼想?當然,教會的多元化使信徒各取所需,參加不同類型的教會。重點是在真理上。在經歷神的恩典同時,要清楚知道耶穌才是教會的元首。耶穌降卑為人服侍的榜樣才是教牧人員當遵隨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